“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展館內,圖片、文字、視頻、實物、沙盤……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門口處,巨大的“藍鯨一號”鉆井平臺模型格外引人注目。
“藍鯨一號”是我國自主制造的,也是目前世界最大、鉆探最深的雙井架半潛式鉆井平臺。平臺“真身”重達4.3萬噸,有37層樓高,適用于全球所有海域。
令“藍鯨一號”名聲大噪的,是我國利用該平臺,首次實現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采成功。這是我國新能源勘探開發領域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中國海洋報》記者采訪了時任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指揮部指揮長葉建良。
2014年7月,第八次國際水合物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方代表宣布:中國將在2017年開展可燃冰試采。
為實現這一目標,加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進程,2016年初,中國地質調查局成立了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指揮部,積極部署2017年實施試采。指揮部指揮長的重任落在了葉建良的肩上。
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是世界性難題。彼時,擺在指揮部面前的,是沒有成功經驗可循、儲層開采難度大、沒有專用設備等一系列難題。
組建人才隊伍成為當務之急。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是一個龐大體系,涉及諸多領域,需要多個行業的人才。試采團隊著手在國內外選聘各方面的專家。“后來組建的隊伍,可以說人人有絕活、個個是專家。”葉建良自豪地說,來自地調局的邱海峻長期從事油氣勘查與研究,來自勘探所的謝文衛是石膏礦現場搶險專家……每一位,都是“得力干將”。
有了隊伍,支撐試采工作的平臺又成為一個關鍵點。
經反復調研,指揮部最終鎖定了中集集團的D90平臺,也就是此次展出的“藍鯨一號”。這個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制造的平臺,各方面條件都很符合試采作業要求。
但是,難題又來了。按正常市價,“藍鯨一號”每天的租金為80萬美元,而試采項目經費無法承擔。
就在試采團隊感到遺憾的時候,中集集團卻決定以每天20多萬美元的價格出租“藍鯨一號”,目的是用實際行動支持國家科學事業。
隨后,“藍鯨一號”正式“上崗”,成為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平臺。
難題并未到此結束。南海神狐海域蘊藏的是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滲透率等特點。同時,深水區淺部地層松軟易垮塌。因此,鉆探風險極高、開采難度極大。
關鍵時刻,試采團隊大膽創新,進行儲層改造,提高了海底可燃冰儲層的滲透性,并取得了突破性效果,為實施試采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7年3月,試采團隊成員陸續登上“藍鯨一號”,正式準備試采。5月10日,令人緊張又興奮的一刻終于來臨,首次試采開始。14點52分,海面上方燃起一道火焰,且經久不息,試采成功了!
正如本次展覽中說的那樣,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能源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葉建良說:“可燃冰是資源量豐富的高效清潔能源,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中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標志著中國在可燃冰開發技術與科技創新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
2017年11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將天然氣水合物列為新礦種,成為我國第173個礦種。當時,我國已連續60天不間斷地從1266米深海底采出天然氣,創造了產氣時長的世界紀錄,實現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的歷史性跨越。
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滯。“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繼續推動天然氣水合物試采進程。力爭在2020年進行第二輪試采,并達到更高的日產量,實現新的突破。”葉建良信心滿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