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來,國家將鄉村振興作為重大戰略,鄉村發展正朝著綠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向進行,發展多種漁業產業形態和農村基層自治組織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剛剛走過而立之年的海南,有幸被賦予“打造自由貿易島”、“擔當深化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的新使命,在這個中國最年輕的省份,也是最大的海洋省份,具有獨特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的熱帶漁村,必然是一個面臨諸多機會的實驗場。
2019年1月17至18日,智漁在海口舉辦“小型漁業轉型路徑探索國際研討會”,將國內外漁業經濟學、社會學學者,正在探索鄉村轉型發展的行政主管部門、社會組織和一線實踐者,以及關注漁村發展的規劃師、投資人等跨界力量聚集一堂,分享和交流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漁村發展實踐經驗,探討了跨學科研究與行動方案。
上期我們分享了與會嘉賓帶來的國內外漁業轉型案例,本文則著重介紹漁民轉型所需要的社會力量——
漁民行為演變的社會視角
作為長期跟蹤研究海南潭門漁民的人類學家,廣州大學的王利兵老師通過分享一個又一個漁民生產生活案例,向我們揭示了,即使是駕著大船出遠海的潭門漁民,自古以來非常依賴社群網絡招募勞動力、積累和傳承航海經驗和捕魚技術。 漁民社群里產生的不僅僅是謀生的技藝,更孕育了滋養這些生存方式的本土文化、宗教信仰。 他特別呼吁,對漁業的界定不要僅從功率、船長出發,更應考慮社會結構和文化含義。
潭門漁民傳統捕撈方式
潭門漁民祭祖的寺廟
然而,進入現代社會,由于漁業技術發展與生產方式的變化,漁業經濟的市場化及漁業政策強調科學技術而不是漁民的傳統和地方性知識,漁業生產和管理嚴重忽視漁業社群文化和內在聯系,這樣一來往往事倍功半,也引發很多社會沖突。
游牧文明與海洋文明具有高度相似性,來自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牧區信息服務中心的負責人巴雅爾圖老師分享道,在傳統社會,牧民與漁民的生產生活都需要不斷的遷徙和流動,因此也都秉承“遵循自然、持續發展、天人合一”的理念。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某些一刀切的管理機制卻加劇了群體之間的分化,由此導致的資源和環境惡化是當下畜牧業和漁業面臨的共同挑戰。
牧民傳統的放牧生活
草原的美麗景色
當年參照種植業分田到戶的做法,北方草場被圍欄分割,牧民在有限的草場上一年四季都在重復放牧、重復踩踏,導致草地退化;以前馬和駱駝等“五畜”的游動性會把草籽帶到草原的不同地方,而后來的政策讓單個牧戶分而養之,沒有能力和條件同時經營“五畜”,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草原植被的自然恢復能力;
草原上的“五畜”
草場承包面積的固化,與牧戶人、畜數量變化之間的矛盾,打破了最初人均分配草畜原則下的公平,出現牧戶間的分化,貧富差距逐步拉大…… 上述這些都違背了游牧生活和草原畜牧業自然規律,更準確的說,它違背了草地共享、共用、共管的生存法則,導致了草原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威脅牧民社會的和諧穩定。
草原退化、生態惡化
同理,王利兵老師亦認為,漁村的變化跟外界有很大關系,漁村不是封閉的社會,借助人類學的整體性視角,要把它跟外在的市場、資本的變化聯系起來解讀。例如,選擇性非常高、原本非常環保的潭門漁民傳統的潛水作業,在市場經濟催化下演變成了對熱帶海洋生態系統掠奪性的硨磲和珊瑚瘋狂的采捕,而這背后的推手不僅包括科技發展帶來的船舶大型化、探捕精準化,更有資本聚集、市場追捧等因素的驅使和誘導。
潭門漁民曾經一度捕撈
大量的硨磲或珊瑚
那么,諸如此類的觀察與思考,進一步引領我們如何探尋,一個可持續的漁業模式、漁民社區應該長什么樣? 漁民需要怎樣的內部和外部力量來幫助其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找到新的平衡?
認識和發展漁業社區
來自美國杜克大學海洋科學與保護部可持續發展科學的Xavier Basurto教授向我們介紹了集體行動、合作組織在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并以墨西哥實證研究為例,展示了漁民的社會與經濟關系在合作與非合作模式下的不同結果和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兩種組織關系下的差異
據Xavier介紹,墨西哥漁業管理部門以是否加入漁業合作社作為政府給漁民提供支持的前提條件,以此鼓勵漁民提升基層自我管理能力,也同時加強了政策落地的渠道和執行力。墨西哥全國各地紛紛成立了漁業合作社、區域合作社聯盟、漁業合作總社等不同層級的組織。
各種漁民合作社的照片
當然,并非所有合作社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理解眾多合作社之間的水平差異及其對漁業資源管理和社區發展的貢獻和機理,Xavier教授與其團隊在墨西哥設計和實施了第一個全國范圍漁業合作社集體行動評估研究,并通過對比合作社與非合作社情形下的漁民收益一手數據,揭示了兩種組織與經濟關系下的漁民相對富裕程度、抗風險能力和獨立性等指標。
Xavier教授的調查取樣分布圖
總共收集了近400份數據
據說這是他等待了15年之久的
一項研究
基于真實經濟數據分析處于非合作模式
(常見的中間商交易模式)(上圖)
與合作模式(成立有效的漁民合作社)(下圖)
的漁民收益與負債情況
以橫軸中間50:50為分界線,越靠左邊說明財富累積越集中于中間商,漁民是欠債的情況,越靠右邊則說明財富在漁民身上積累下來; 縱軸則表示漁民數量;柱狀顏色則表示交易次數,紅色表示處于這類情況的交易次數低,紫色說明交易次數高。也就是說,當漁民處于非合作模式時,大部分漁民都處于負債的情況,而處于合作模式時,大部分漁民都能擺脫負債,更加自主選擇交易。而且,數據顯示,在非合作模式下,雖然漁民數量很多,但交易次數偏低,意味著交易關系不穩定,中間商總是需要不斷尋找新的“貨源”。
墨西哥漁民合作社成員參與研究
通過研究總結出來的
最重要的幾項合作社功能
Xavier教授強調,只有理解合作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漁民的選擇,真正解決漁業社區中出現的問題。而這樣的研究僅靠高校、科研機構或政府是不可能完成的,非常需要全國性和在地的民間組織的參與,需要用社區成員能聽得懂的“語言”來溝通。
就像印尼的民間機構LINI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注: LINI 在印尼語中表示“連接”),智漁也正在努力成為具有“連接”意識的機構。 智漁的羅一鳴在其研究報告中亦提出,我們急需完善漁村基礎信息梳理與記錄,促進跨部門協作,摸清漁村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家底”,方能更好的挖掘創新漁業的多元價值。
漁村發展潛力的多元指標
讓漁民形成利益共同體
香港中文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項目統籌主任陸德泉老師,憑借其多年在國內各地少數民族社區開展鄉村治理的經驗,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社工機構培育出的當地合作社如何發揮了培養人才、治理社區、提供公共服務和協調產業發展的作用。
村社內部人才挖掘和梯度培養
陸老師強調“發展性社會工作”應遵循一些原則,需要著重培養一些具體工作技能。例如,通過社區走訪幫助社區挖掘資源時,尤其要調動社區中婦女、兒童、老人的力量; 又如,應相信社區每個人的能力,并根據不同人的特長提供不同的機會,在本村寨中進行有梯度的人才培養。
陸老師在研討會上
分享自己的觀點
巴雅爾圖老師也分享了他們團隊在經過長期社區觀察和動員之后,對社區發展問題做出優先級排序,逐步聚焦解題路徑:通過推動牧民合作化,尤其從牧民最急需的金融支持入手,逐步恢復和保護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實現草原生態保護、民族文化傳承與牧區的可持續發展。
牧民指導游客擠羊奶
具體來說,首先通過建立小額信貸基金,包括申請政府各種各樣的項目、與國內外基金會合作——比如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2014年開展了信用互助業務試點,同年7月召開互助協會第一屆會員大會。牧民沒有錢的時候可以到信用互助社借錢,金額為15,000到50,000元人民幣不等,從而解決高利貸問題;第二步,解決羊肉銷售問題,尤其是冷庫存儲能力不足的問題;隨后,逐步拓展建設自然教育基地——把文化旅游落實到合作社發展的教程和培訓計劃里,也更能留住牧區的年輕人才。
牧民信用合作社
幾位老師不約而同的指出,社區工作的第一步一定是了解居民的真實需求,并為他們提供最基本的幫助,尤其是要注意傾聽“不經常發出聲音的人”;其次是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盡量發揮鄉土智慧。而合作社能夠促進地區的共同行動,將合作社培育起來的社會組織也需要給與合作社長期的規劃、助推及監督。例如,“村民違約”是常見問題,專家建議,這就需要創造合作社成員共同制定規則的組織文化,大家參與制定的規則相對不容易被打破,同時,要制定相應的責任糾察和獎罰機制,且這些措施需要漸進式推進,不可操之過急。
具有幾十年扎根漁業社區經驗的Gayatri女士最后結合漁業特點,為我們如何培養漁業社區合作組織提供了這些建議:
我們必須花足夠時間接觸一線社區,
識別社區領袖,
幫助社區意識到在恰當的資源使用機制下
當地具有的經濟潛力,
并讓漁民得到切實利益;
要鼓勵漁民或社區成立合作組織,
并在各個方面給予合作組織
長時間的陪伴和指導;
幫助漁民組織和政府之間加強對話,
讓政府看到基層組織在資源管理上的潛力。
LINI團隊跟漁民
一起研發制作珊瑚復育裝置
LINI團隊培訓當地漁民
如何潛水并在海底修復棲息地
在聆聽了眾多外地經驗之后,海南本土漁民又有哪些反應?我們的兄弟姐妹已經進行了哪些嘗試?遭遇了什么挑戰?敬請期待下篇來自海南一線漁村實踐者的聲音。
你可能還想看:
我們需要優秀的小伙伴,詳情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