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圣扁鵲精通足底治療術,刺激足底救活了死去三天的虢國太子;東漢神醫華佗編著了《華佗秘笈足心道》,從足底治療全身疾病,救人于分秒之中,治病在點撥之間,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
中醫講求人有四根,鼻根、乳根、耳根、腳根,其中腳根是人的精氣之根,筋脈之根,也是健康的總根。治病要治根,養生要調根,把腳部的筋揉軟,不僅能身體強壯、延年益壽,對調節身心健康也大有裨益。
中醫早就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之說,即全身許多疾病可以從足而治愈。一雙腳,可以帶我們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但因為離心臟最遠,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視,其實很多疾病信號都藏在腳上。
腳感分辨身體好壞
從中醫角度來說,腿部抽筋與局部氣血受阻及寒濕刺激相關。小腿抽筋在傳統中醫學上屬痹癥的范疇,脾主肌肉及四肢運動,肝主筋,腎主骨,臟腑虛弱,血氣不足,寒濕之邪壅滯經絡,導致下肢經脈氣血受阻,因而發生抽筋。夜晚睡覺因營養及水分不足,肌肉猛然發生收縮也會造成腳部抽筋。
中醫則認為這是由于多數女性陽氣偏弱所致,循環不暢和貧血也會導致寒腳,受到天氣轉涼或身體受涼等原因的影響致使肝臟受寒,肝臟的造血功能受到影響,導致肝臟陽氣不足、肢體冷涼、手腳發紅,甚至出現疼痛的感覺,腳冷的同時常會感到疲勞、抑郁,皮膚也易干燥。
中醫認為腳裂主要由于脾腎不足、氣虛血燥、肌膚失養所致。“血行通榮五臟,五臟之氣,滋養肌膚。虛勞內傷,血氣衰弱,不能外榮于皮,故皮剝也。”腳干裂多發作于寒冷干燥季節,常見于足跟、足外緣等處,可見長短不一,深淺不等的裂隙,輕者僅為干燥、角質增厚、龜裂;重者裂口深達真皮,易出血,疼痛。
中醫認為腳心易出汗是由于先天體質比較弱,脾胃氣虛。除了手心,腳底出汗多為冷汗,常有神疲、氣短、面色無華,心悸、失眠等氣血虛的表現。此時應注意健脾益氣、滋補氣血。腳易出汗,汗液中物質會產生一種難聞的刺激性氣味,流汗量大,汗水的堆積會導致細菌、霉菌滋生容易致腳臭。
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中醫上腳是經脈交會的地方。十二經脈里,有三條經脈起源于足部,三條經脈終止于足部,可見腳的健康狀況關系到人體的健康情況!
腳部保養有“五字”
摸腳自診病,觸摸到有結節、硬塊且感到疼痛時,說明對應的內臟器官病變或功能不正常。中醫認為人的腳是身體臟腑的縮影,人體內臟的生理機能正常與否,都會在腳部各自的“反射區”反映出來。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在觸摸到有結節、硬塊且有疼痛的部位上,采用各種手法適時地進行按摩刺激,使其結節逐步消失、痛感逐步減輕或消除,經絡就會逐步暢通,疾病隱患也就自然消除,毒素也將順利排出。
經常揉搓涌泉穴,百病不沾染 。涌泉穴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也是全息醫學中腎臟在腳部的“反射區”。《外臺秘要》說:“按涌泉,養生之要也。”《石室秘錄》中說:“擦足心,乃長生之法。”
寒從足下生,中醫認為“諸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所以,經常保持雙足的適當溫度是預防疾病從腳底入侵的關鍵,足部保溫法常用的有揉搓法、溫水泡洗法、運動雙足法。
“以步代車走,活到九十九雙足”,走路時由于雙足肌肉的收縮、松弛能使有代謝產物的血液上升到肺部,充氧后再回流到心臟,使氣血通暢,陽氣生發,血液循環暢通無阻,營養物質便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各個臟腑器官。
腳上的穴位反映身體的狀況,當我們的身體出現問題之時,便能在我們腳上反映出來,按摩相應的穴位便能對癥施治!
腳底穴位“治百病”
至陰穴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在膀胱經最旺盛之時,用大拇指按壓此處,堅持1~2分鐘,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癥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公孫穴是聯絡脾經和胃穴的穴位,位于大腳骨后方凹陷處,按壓疼痛反映了人的脾胃功能出現問題,或為腹脹,或表現為腹瀉,泛酸等癥。
太溪穴位于小腿的內側,內踝骨的高點,按摩此穴有強腰、補腎、壯陽的效果。每天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能調動生命的原動力,氣血上達于面,下行于足。按揉時要有酸痛感。
按摩豐隆穴可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排出,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兩個點,取這條線的中點,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腳掌前部、腳緣兩側連線處,《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按摩此穴位可滋陰降火、緩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暈、焦躁等,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除了按摩穴位之外,日常也有一些腳部養生小妙招,如踩黃豆可緩解肌肉酸痛、減肥排毒;雙腳互打可有效改善失眠;熱水泡腳可通經活絡、促進氣血循環;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養生知識,私信我們,一對一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