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聲明,此文章為原創(chuàng),請大家支持原創(chuàng)
大家都該知道朱元璋對建都于金陵(南京)一直是不滿意的。在明朝建國伊始時,朱元璋曾考慮過汴梁(開封)和鳳陽(濠州)。在徐達攻克元大都后,朱元璋又考慮過北京。天下太平后,朱元璋又讓太子朱標于洪武二十四年去陜西考察唐長安是否能成為大明新的京師。從以上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建都于金陵是真的不滿意,要不然朱元璋也不可能三番五次的直接或間接的考察其他城市。這其中起決定性因素的應該是朱標病死事件,朱標從陜西回來沒多久就病死了,這打亂了朱元璋兩個大計劃,一個是皇位繼承問題,另一個就是遷都于長安。朱標的死對朱元璋的精神打擊很大,他也無暇考慮遷都長安的問題了,雖然對金陵很不滿意,但一切也只能聽天由命了。當時朱元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權利平穩(wěn)過度。
龍鳳元年1356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江南政權,當時戰(zhàn)爭在全國各地激烈的進行著,誰都想脫穎而出成為最后的皇,朱元璋也不例外。在當時復雜的局勢下,南京就是朱元璋爭奪江山的根據(jù)地。朱元璋以南京為核心逐步發(fā)展,最后統(tǒng)一了整個江南,最后明朝又以南京為起點北伐元朝,最后直至統(tǒng)一全國,建立了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可以說南京是朱元璋的福地,朱元璋能成就霸業(yè)也離不開南京這強有力的根據(jù)地。按理說朱元璋對南京應該有極深的感情,把南京作為明朝的京師應該是沒有任何爭議的,無論是從情感上還是資源、經(jīng)濟、地勢等各個方面,朱元璋都不應該對建都的選擇“三心二意”。但實際情況則是朱元璋對建都于金陵一直不滿意,讓人有一種“喜新厭舊”的感覺。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朱元璋為何對金陵如此不滿?接下來的內容會給你們一個滿意的答復,這也是本文的核心內容。
點擊加載圖片
朱元璋
第一,金陵不符合古人建國立都的原則。古人對都城的選擇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其中一個理論就是“地中說”。這個“地中說”說白了就是要把都城選在所管轄疆域里最中心的位置。“地中說”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在地理位置上控制四方,也就是說要與王權的輻射半徑基本相等,這樣才能更有力的控制住自己所管轄的疆域,也避免出現(xiàn)權利輻射不到的管轄死角。古代交通不便,交通工具和信息傳達手段都極為落后,所以把都城建在管轄疆域的最中心點是非常重要的。“地中說”所強調的不單單是自然地理的中心概念,也強調了天地之合,即“天人合一,應天順人”的思想,也就是氣候條件要好,物產還要豐富,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安居樂業(yè)。
古人對建都的另一個理論則是強調軍事方面的安全,也就是說都城要有險可守,也可以說成是憑借天然屏障做到易守難攻。
在這兩套理論下,金陵的問題就被暴露出來了。第一,南京位于東南,這不符合“地中說”理論,在封建時代,南京的地理位置還犯了“地偏”的忌諱。第二,金陵雖然有長江這一天險,但古代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弱,長江的洪水問題在古代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特別是對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來說。金陵又犯了建都“毋近水”的忌諱,這也不符合天人合一,應天順人的思想。
第二,金陵的軍事位置也不好。雖然明朝推翻了元朝,甚至明朝幾次出兵征討元朝殘余勢力,但都沒有徹底征服蒙古各部落,也沒有徹底消滅元朝殘余勢力,他們仍保留著較強的軍事實力且時刻威脅著大明,這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為了抵御甚至是徹底消滅來自于草原的力量,大明當時的主戰(zhàn)線是在北部。金陵作為都城,在給北方調動軍力,后勤補給以及信息傳遞上,都因距離太過遙遠而出現(xiàn)脫節(jié)的情況,這在軍事方面是一個大弊端。
講完這兩段內容,我不得不提永樂大帝朱棣。為什么?看下去你就知道了。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后,他把都城遷到了北京,其實當時的北京也不符合“地中說”。但為什么朱棣執(zhí)意要把都城選在北京呢?天子守國門是一個理由,北京是朱棣的根據(jù)地也是一個理由,但這都不是朱棣建都于北京的最大理由。朱棣建都于北京的最大理由是什么?因為朱棣要徹底占據(jù)蒙古草原。在封建時代,蒙古草原一直都不在封建王朝的版圖之內。如果徹底占據(jù)蒙古草原,把蒙古草原納入封建王朝的版圖之內,那北京就完全符合“地中說”了而且是完美符合。從中國現(xiàn)代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北京的確是我國最完美的中心點。可以說朱棣的野心是非常非常大的,既然當時的北京不符合“地中說”,那我就打下蒙古草原把北京變?yōu)榉稀暗刂姓f”的一個存在。朱棣幾次親征塞外,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徹底占據(jù)蒙古草原。雖然朱棣最后沒能徹底占據(jù)蒙古草原,但他的這種思想的確是偉大的。下西洋是永樂年間的事,把安南(越南)收復也是永樂年間的事,毫不夸張的說,永樂大帝手中的大明在當時的輻射范圍是非常大的,那時大明的影響力是非常非常巨大的,那真是萬國來朝啊!永樂大帝高呼一聲,誰敢不從!可惜啊!自永樂大帝死后,明朝大多數(shù)帝王都沒了這種進取思想,大多是守成思想,雖然守成思想在封建時代是可以理解的,但總覺得有一絲遺憾。如果他們弄懂老祖宗朱棣究竟為什么要建都北京,那大明又會不一樣,歷史也會被改變。朱厚照算是最接近朱棣的,如果再讓朱厚照折騰幾年,那正德朝絕對會重現(xiàn)永樂年間的輝煌甚至是更勝一籌。只可惜朱厚照死的太早了,可惜,實在是太可惜了。
點擊加載圖片
朱棣
第三,這一點是禁忌歷史之一。明朝南京皇宮是填湖建成的,地基叫做燕雀湖,也稱前湖。宮殿建成不久后,地基就開始下沉,形成南高北低,前仰后抑之勢,按照風水理論這是不祥之兆。朱元璋當過和尚,他本人非常迷信,他本來就對金陵不滿意,現(xiàn)在新建的皇宮又出現(xiàn)了這不祥之兆,這就讓朱元璋對金陵更不滿意了。朱元璋讓朱標去陜西考察長安不是說笑的,朱元璋是真的想遷都。
朱允炆即位沒多長時間,南京就被朱棣攻克了。這所謂的不祥之兆還是發(fā)生了。
點擊加載圖片
朱允炆
第四,這一點是標題中玄學定律的最后一個。金陵雖說是龍盤虎踞,山川形勝,但帝王氣不足。金陵算是“七朝古都”,但這些存在都是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且都不是大一統(tǒng)的封建政權,最要命的是這些小王朝都是“短命”王朝。我們可能認為這只是巧合,但迷信的朱元璋卻不這么認為,他篤定的認為建都金陵會導致國運不昌盛。
咱們先來看看這七個“短命”王朝究竟是哪七個。
第一個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孫權先是把京城從武昌(今湖北鄂州市)遷到了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然后又從京口遷到了秣陵,后把秣陵改名為建鄴。這個秣陵,建鄴就是金陵(南京),秣陵的名字是秦始皇在南巡時更名的。在南巡時,秦始皇路過了金陵,秦始皇認為金陵這個地名太過于張揚,就把金陵改名為秣陵,秣陵意為存放草料之地。東吳的歷史就不用我多說了吧。從229年遷都到建鄴直至東吳滅亡,東吳在建鄴只存活了51年。
第二個是東晉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建鄴改名為建康。八王之亂讓西晉支離破碎,農民起義又火上澆油一番,西晉最后于316年滅亡。西晉宗室司馬睿被擁立為皇帝后南渡,最后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東晉歷任皇帝共計經(jīng)營建康103年,這是建康(南京)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發(fā)展。但東晉也只存在了103年。
第三個是南朝宋,也就是劉宋時期,就是劉裕所創(chuàng)建的政權。劉宋政權在建康混了59年就拉倒了。
第四個是南齊時期。蕭道成曾是劉宋朝的大臣,因劉宋朝宗室大臣之間內斗不止,最后讓掌管禁軍的蕭道成占了一個大便宜繼而奪取了政權。登上帝位后,蕭道成改宋為齊,史稱南齊。南齊更短命,在建康混了23年就玩完了。
第五個是梁朝時期。南齊蕭道成遠房宗室蕭衍率兵攻進了建康,蕭衍稱帝后改南齊為梁。這個蕭衍篤信佛教,自此建康城內布滿了形形色色的佛殿、佛寺、佛塔。這算是建康在歷史上的一大特色。南北朝梁,享國55年。
建康(南京)在梁武帝時期遭遇了一次毀滅性破壞,這就是侯景之亂。曾經(jīng)無比繁華的建康被侯景變?yōu)橐黄瑥U墟。
第六個就是大明鼎鼎的陳后主了。陳朝為陳霸先所建,陳后主陳叔寶是陳朝最后一個皇帝,他們在建康只混了32年就被隋文帝給滅了。
第七個就是南唐時期。937年,徐知誥發(fā)動政變,廢了吳帝楊溥,自立為帝。徐知誥自稱是唐玄宗第六子永王李璘的后代,徐知誥因此改名為李昪(bian四聲)。他把自己的國號改為唐,史稱南唐。南京在徐知誥(李昪)的手中得到恢復性發(fā)展,南京再次重現(xiàn)往日的繁華景象。可惜南唐最后蹦出個李后主,這廝跟陳后主是不分上下,都是個昏庸的主,這貨就是大名鼎鼎的著名詩人李煜,我們也可以稱他為全能的藝術家。李煜什么都擅長,就是不擅長治國。38年就是南唐在南京的壽命。對了,南唐時期,南京被稱為江寧府。南唐是被北宋所滅。
點擊加載圖片
李煜
自南唐以后到朱元璋以前,再也沒有一個封建勢力在南京建立封建政權了。東吳在南京51年。東晉在南京103年。劉宋在南京59年。南齊在南京23年。梁朝在南京55年。陳朝在南京32年。南唐在南京38年。這七朝都不是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且都非常“短命”,這讓非常迷信的朱元璋對金陵充滿了深深的忌憚。
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正式確定南京為大明京師。朱允炆政權于1402年被朱棣推翻。從1378到1402,明朝在南京的政權只有24年,僅比最短命的南齊多了一年。如果從1356年朱元璋占據(jù)南京建立江南政權開始算起,到1402年朱棣靖難之役成功,這也只有46年的時間甚至連半個世紀都沒到。雖然說這江山還是朱家的,但南京的政權卻是實打實的沒了,大明自此也不再以南京為王朝核心。說朱允炆如陳叔寶,李煜一般是亡國之君可能不太準確,畢竟朱氏江山?jīng)]旁落于他人,但朱允炆絕對是輸家,他被朱棣直接從龍椅上給拽了下來。金陵作為封建時代各個朝代的京城,仿佛真有宿命在里頭,總是不能長久。
朱元璋唯一欣慰的地方在于奪他朱氏江山的人是他親生兒子而不是外人,如果是外人奪了朱氏江山,可能朱元璋老爺子腸子都要悔青了,“為什么我不早點遷都”。所幸的是朱棣是自己人,朱氏江山得以延續(xù)。
金陵以后的歷史,我就不多講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這世間的有些東西真的是說不清道不明,可能冥冥之中真的自有天意吧!朱元璋這位偉大的帝王的確高瞻遠矚,從歷史中那些不被人所重視的細節(ji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獨到之處,他總是想在別人的前面。朱棣也很偉大,他與朱元璋都是真正的一代雄主,二人都為不世出的千古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