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某種原因造成腎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而無法將體內廢物排出的情況稱為「腎衰竭」。腎衰竭可分為「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衰竭」兩種。這一節將為大家說明急性腎衰竭。急性腎衰竭是在極短時間(數小時到數日)內發生的疾病,會出現一天的排尿量不到400毫升(少尿)的情況,在嚴重時還會有無尿的現象。
但是,即使要簡單說明急性腎衰竭,仍必須先分為下列幾種:
①腎臟本身并無異常的「腎前性急性腎衰竭」
因為休克造成低血壓、大量出血、嚴重腹瀉、嘔吐等體內水分喪失的情形下,使血液循環發生異常,導致血液無法到達腎臟所引起的腎衰竭。
②因腎臟受損的「腎因性急性腎衰竭」
因腎炎、藥物、化學物質等而使腎臟發生異常而引起的腎衰竭。
③排尿系統阻塞的「腎后性急性腎衰竭」
排尿系統發生異常而無法排尿所引起的急性腎衰竭。如前列腺肥大癥、前列腺癌、子宮癌、直腸癌等,嚴重到壓迫輸尿管或膀胱時,或癌細胞轉移至輸尿管或膀胱,造成泌尿道阻塞時,便會引發腎衰竭。
「急性腎衰竭」的部位與原因
「急性腎衰竭」根據傷害發生的部位,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慢性腎衰竭,是指在數個月到數年的時間內腎臟功能逐漸下降的狀態。一旦演變成慢性腎衰竭的話,便很難恢復健康。癥狀有倦怠、無力、嘔吐、皮膚瘙癢、頭部沉重感等。因為慢性腎衰竭是腎臟緩慢喪失功能,所以等到病人感到自覺狀況時,幾乎已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在腎衰竭終末期、腎功能下降至健康時的5%至10%左右時,就可能會引發「尿毒癥」。腎功能重度下降會造成水分積存體內,而無法排出的各種代謝產物(如尿毒素等),將對許多器官造成傷害。
該病可出現多種臨床癥狀,如:因無法分泌促進造血的激素而引起貧血;因為全身供氧不足、心臟負荷過重,造成心臟肥大、心臟衰竭;因尿毒素的影響,而發生心包膜炎、食欲不振、惡心、口臭、味覺異常,以及便秘、腹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器官癥狀;或是由于影響神經性引起坐立不安、頭痛、無力、倦怠,甚至出現意識障礙與幻覺;有時還會發生痙攣等末梢神經癥狀,或因體內水分過剩造成肺水腫*而發生呼吸困難等;還可見到有出血傾向、易骨折、皮膚瘙癢、皮炎等其他癥狀。一般而言,即使腎小球的功能只剩下三分之一,腎臟功能依舊可以繼續運轉,但若病情持續發展惡化,就必須進行透析治療,或是腎臟移植了。
發展成「尿毒癥」的過程
腎臟發生障礙之后,將經過以下階段發展成「尿毒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