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五月初五,我們翹首以盼的端午節來啦。小時候,每到端午家家戶戶包粽子、掛艾草、戴香包,真是清香四溢啊。
現在的端午,我們只盼望一顆粽子,紅豆粽、板栗粽、蛋黃粽、火腿粽、鮮肉粽……不一而足。可是,大快朵頤之后,總覺得少了些什么?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傷感的話就不說了,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端午的小知識吧。
年年過端午,可你清楚“端午”是什么意思嗎?
端午也叫“端五”。古代以十二地支與十二個月相配,正月為寅,五月則對應“午”,所以“五”與“午”相通用。
而“端”就是開頭、開始的意思,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以端來稱呼。于是,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初五即端五。
端午節的名稱多達二十個,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節起源于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主要觀點有四種:
一般來說,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越王勾踐、曹娥等。屈原忠心事君,卻因奸臣所害,被楚懷王流放,最后投汨羅江殉國。這一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楚國百姓競相蕩舟尋找屈原,后發展為劃龍舟競賽;百姓為保護屈原尸身,拿米團投江喂食魚蝦,則變成了現在吃粽子的習慣。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兩個活動都與龍相關。
也有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因此,古人這這里除瘟、驅邪、求吉祥,進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也有人認為端午源于夏至。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他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于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支持夏至說的學者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具有濃郁的傳統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于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并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長命縷,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
關于吟誦端午的名篇佳作,異彩紛呈。根據內容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為描寫節日風俗習慣的詩詞,渲染了喜慶熱鬧的節日氛圍;一為悼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或借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宋·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
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
戎葵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
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
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
千年忠義氣,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
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己酉端午》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浣溪沙·端午》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
宋·吳文英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
玉隱紺紗睡覺。
銀瓶露井,彩箑云窗,
往事少年依約。
為當時曾寫榴裙,
傷心紅綃褪萼。
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
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薰風燕乳,暗雨梅黃,
午鏡澡蘭簾幕。
念秦樓也擬人歸,
應剪菖蒲自酌。
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鸝時一弄。
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感興》
宋·文天祥
當年忠血墮讒波,
千古荊人祭汨羅。
風雨天涯芳草夢,
江山如此故都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