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特別是用天然古法釀造的白酒,經日曬夜露滋養沉淀出的那股香味兒,更令人垂涎。
追尋著這股酒香,記者來到萊西院上鎮姜家許村蟾公老酒坊,在一個擺滿酒缸的院落里,邂逅了51歲的釀酒師馮俊森。馮俊森與古法釀酒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從谷到酒的制曲、泡谷,到蒸釀、下料、發酵,十余道傳統的釀造工序都了然于胸。在釀造過程中,嚴格傳承了古法發酵釀酒的曲料分堆、裝甑放酒、量質摘酒、鼓風涼渣、封窯發酵等傳統工藝釀造,不另加酒精和水勾兌的純正原漿,酒體綿甜凈爽,回味悠長?!艾F在古法釀酒成了一項非遺,我希望把這種原生態的釀造技藝傳承下去?!瘪T俊森說。
古法釀造,匠心獨具。據老馮介紹,從一粒糧食到一滴酒,一般要經過粉碎、蒸糧糊化、攤晾、下曲、入窖發酵、香醅出窖、蒸餾、量質摘酒等環節,而這些過程,最少需要60天。蒸酒的糧食有高粱、玉米、大米、糯米、小麥五種。在釀造車間,這些糧食經過粉碎后被分碼成堆,看起來清爽整齊。粉碎后的糧食,被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拌料,入甑蒸煮,攤晾后和酒曲一起,被放入窖池發酵,再次去甑中蒸煮,便可摘酒了。這中間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步步都有講究:攤晾的溫度需要嚴格控制在十七八度之間,發酵時要定期排水、就連入甑時添加糧食的角度,都會影響到出酒的數量和質量。
在這里最值得一看的還是老馮的釀酒工具。酒灶分三層,上下兩口大鐵鍋中間夾著一個木蒸桶。架在爐火上的大鍋用于加熱木桶中的醅料,上面的大鍋裝滿了涼水,用于冷卻醅料騰起的蒸汽。最有意思的是木桶旁伸出喇叭嘴似的漏斗,俗稱酒溜子。它1米多長,兩頭細,中間猶如一個大碗,吊在木桶上,大碗口準準地對著上面的鍋底。當下面的醅料被蒸得直往上冒熱氣,這些飽含酒分子的熱氣,遇到上邊的涼鍋底,便凝結成無數顆水珠,水珠大量往下淌,落入酒溜子的大碗中,這便是用古法釀出的酒。
蒸好的原酒清澈純凈,從水管流出時冒著熱氣,普通人看過去跟水無異,但熟練的工人只需要盛一杯倒入酒桶,根據酒花的大小,便能準確判斷酒的度數,以量級摘酒。從糧食的發酵,到酒曲的制作,再到原酒的儲存,釀酒所需要最大的,其實是時間成本。在漫長的時間中,密封的窖池、安靜的曲房、寬敞的儲酒室,一滴滴酒,在不動聲色的積淀中逐漸香醇。所謂“陳年佳釀”,說的也正是這個吧。
老馮說“吊酒可是門技術活,其糧食品質、谷物的純凈、溫度的控制、發酵時間的長短把握,酒藥子的選用,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出酒率,甚至無酒可接?!?/p>
“來,嘗嘗這頭道酒咋樣?”說話間,老馮遞過來一盅酒,酒香撲鼻、味道醇厚,酒香之后是一股淡淡的甜,試想想在月光皎潔的夜晚,一家人圍座在一起,吃著腌制的花生,喝著自釀的酒,豈不樂哉?
編輯 孫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