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的中西方沖突史,有一個細節往往會被人忽略。常年居于廣州,并以中外貿易為生的商人集團,恰恰是反對洋人最兇的團體。
他們的強硬作風與在朝為官的士大夫們不相上下。又因常年處于中外貿易的中介身份,而成為了朝廷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信息來源。他們的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近代史的發展。
清朝雖然號稱自給自足 但一樣有對外貿易需求
清朝長期以來被稱為閉關鎖國的典型,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北京的朝廷還是為對外貿易留下了四個有限的口岸。在19世紀,這四個被允許貿易的地方被稱為粵海關、江海關、閩海關與浙海關。其中以廣州為核心的粵海關,由于距離歐洲勢力的距離最近,所以接待了最多的西洋船只。在全盛時期,廣州對西洋貿易額達到了清朝四海關的83%,被稱之為“一口通商”。
但管理粵海關的官老爺們,并沒有直接與洋人貿易,而是由國家出面招募民間商人代勞。這就是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起源。用后世的話來說,他們就是不折不扣的官商買辦,坐擁儲量巨大的官僚資本。
十三行可謂清朝中期 遠東巨賈們的集中地
以今人的眼光看,十三行對待洋人的手段可謂令人發指。他們把前來貿易的洋人圈禁在為稱為商館的固定區域內活動。里面設有辦公室、倉庫、宿舍乃至妓院。沒有他們的首肯,洋商們無法隨意外出。按照慣例,來大清貿易的洋人,每年可以有幾次旅游機會。不過要限定名額,人數一般不能超過十人。
此外,早期來大清的西洋人還被禁止學習中文,不得購買任何中文書籍,更不可能私自與官府溝通。若是有非常必要的文件傳遞,也要通過十三行的買辦們轉達才行。
來貿易的洋人 只能通過十三行進行任何接觸
于是,被隔絕在小世界里的洋人,自然就和十三行的地頭蛇們有了信息上的時差。這也是十三行不法行為得以實施的主要原因。十三行的商人們,每年都需要向廣州的各級官僚輸送一些禮物,方便他們在國內的貿易。而且不同于正式的稅收,這種潛規則式的支出,完全沒有固定模式可尋。十三行的商人們,就自然將這筆開支轉嫁到洋人身上。實踐了羊毛出自羊身上的亙古哲理。
最開始,“羊毛”價值僅僅是正常商業稅收5%。但在十三行的推動下,數量一路瘋漲,到最后增加到驚人瞠目結舌的20%。
官府的政策與利益 讓十三行有些肆無忌憚
十三行能夠這么肆無忌憚,自然是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清朝當局認為洋人會“帶壞”天朝的順民,所以不允許普通民眾與外部世界有自由接觸機會。但他們又希望從貿易中獲利,便雇傭最擅長與洋人打交道的商人作為中介。這個政策給了官商們以巨大的便利,使他們從平等貿易逐漸轉向掠奪式貿易。為保住這種政策上的優勢,十三行積極反對洋人與大清直接貿易。
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慘敗后,也是他們一直阻撓和慫恿清政府拒不履行《南京條約》中的很多進步條款。若官府的態度出現松動,他們又可以高舉忠君為國的旗幟,尋釁滋事。因為根據五口通商的協議,西洋各國已經擁有了與清朝官民直接進行貿易的權力。這無異于給挾洋自重的十三行官商們,以釜底抽薪式的打擊。
鴉片戰爭后 外來的商人已經不必局限于過去的商館之中
這樣鬧事的結果,自然是廣州一港的衰退與廈門、上海和寧波等新口岸的崛起。而重視法律條文的洋人,也不依不饒的要求直接進入廣州城做買賣。這些推諉與沖突,很快引發了損失更為巨大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并同意學習國際慣例的進行外交和貿易事物。
被聯軍俘虜的死硬派官員 葉名琛
此后,十三行中介們便徹底失去了鬧事的資本。恢復平靜的廣州口岸,因更深入的加入國際體系,而出現了貿易份額增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