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到了鼎盛時期,而唐玄宗也因此日漸驕傲自負,腐敗奢靡,好大喜功。在用人上,他也開始親小人,遠賢臣,軍隊上,他寵信安祿山,任命他為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大致包括了今天遼寧,北京,山西一帶,導致他擁兵自重;國政上,先后任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最終導致安史之亂,開啟了唐朝藩鎮割據的禍端。
而在平叛安史之亂時,本來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能夠徹底消滅叛亂,可是因為唐肅宗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導致了唐朝一百五十年的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
唐肅宗李亨是唐玄宗第三個兒子,在開元二十六年時被立為太子。在爆發安史之亂后,唐玄宗西逃,李亨在馬嵬驛(楊貴妃香消玉殞的地方)被鄉民留下來,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今寧夏銀川),并在這里即位為皇帝,建元至德。而安祿山已經占領長安,洛陽兩京,以及中原一些地區,范陽(約在今保定以北,北京 以南這一帶,安祿山的老巢)由史思明鎮守。
至德二年二月,唐肅宗將臨時朝廷遷到鳳翔(今陜西寶雞市),集結重兵,手下有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還從回紇借騎兵,朝廷上下群情振奮。就在這時候,有一位名叫李泌的謀士向唐肅宗提出了他的戰略,要求集結中兵,直搗叛軍老巢范陽。
布衣宰相李泌
這位李泌兄可不是一般的人,之所以稱他為謀士,是因為他并沒有在朝廷擔任官職,但是他被后世稱為布衣“宰相”。李泌,字長源,自幼聰敏過人,六歲的時候就被玄宗看中,長大后,被授予翰林待詔之職,輔佐當時還是太子的李亨。后來因為看不慣楊國忠恃寵專權,便寫了首詩譏諷朝政,結果被逐出京師,隨后他便開始隱居。后來唐肅宗即位,便尋訪他出來輔佐自己。山河破碎,國難當頭之際,他當然不會袖手旁觀,于是兼程趕到靈武,為唐肅宗出謀劃策,替唐肅宗獻了很多良策,唐肅宗也對他言聽計從。
然而,這次李泌的提議卻遭到了肅宗的否決。肅宗說:“如今各路大軍云集,錢糧物資充沛,應該趁兵精糧足之際收復兩京,怎么可以舍近求遠去取范陽呢?這不是繞遠嗎?”
李泌解釋說:“以現在的兵力,收復兩京自然沒有問題,但是這么做的話,并不能一舉掃平叛軍,叛軍早晚還會卷土重來,我們也會再次陷入困境,并非長治久安之策。
我軍現在主要依靠的是西北邊防軍和胡人軍隊,他們生性耐寒而怕熱,如果讓他們先收復兩京,時間就會拖到夏天,到那時他們師疲兵老,再加上難以適應酷暑,恐怕再難以為我們賣命,到那時叛軍一定會殺一個回馬槍,那么就兵戈永無休止之日。如果我們把兵力投入到燕趙的苦寒之地,掃平叛軍老巢,那么占領兩京的叛軍便無家可歸,無路可退,到時便束手就擒,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禍亂。”
唐肅宗最終沒有采納他的建議,雖然在不久之后光復了長安,洛陽兩京,但是終肅宗一朝,都沒有收復河北諸鎮,甚至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年里,唐朝的軍隊一直未能收復河北諸鎮。
唐肅宗收復兩京后,安祿山的老搭檔史思明先是投降朝廷,后來又出爾反爾,開始走安祿山的老路,建立偽朝廷。偽史朝廷覆滅后,叛軍將領割占河北諸鎮,表示向中央投誠,此時唐朝國力衰退,無力再打,同時也是為了防止領兵武將擁兵自重,也就封叛軍將領為朝廷官員。從此,河北諸鎮始終強藩割據,脫離中央管轄,成為一個個實際上獨立的王國。
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安史之亂有很大原因,但是也和唐肅宗李亨拒絕采納李泌建議有很大關系。如果當時能夠先收復河北諸鎮,徹底消滅叛軍,由朝廷選派合適的人去鎮守,也許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歷史已矣,唯有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