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成為好父母,但是很多時候任憑我們怎么努力,孩子好像總是不太“領情”。我們的問題出在哪兒?成為好父母真的有秘訣么?其實,只要想明白了以下幾個問題,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不要將撫養(yǎng)孩子視為艱苦的義務。
撫養(yǎng)孩子長大的過程常常令你疲憊與傷心,但孩子為你帶來的幸福卻遠勝于它。當然,就經濟方面而言,有了孩子以后定然要比沒有孩子時拮據很多,但不要因為苦,而明示、暗示孩子要回報,養(yǎng)孩子應該是上天賜予的享受,孩子所帶來的快樂與幸福一定會讓你感覺這一切都很值得。
不要把孩子當成炫耀比較的對象。
你也許是愛面子,也許是想鼓勵孩子上進,于是你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就帶給他多一份不滿和痛苦,多一份打擊和不自信。
自信的孩子最勇敢,獨特的孩子最有魅力,相信你自己孩子也擁有最美的一面。所以,不要總是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yōu)點,而忽視了自己家孩子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不要認為孩子不應該做家務,而應該把時間都用來學習。
社會學家調查的結果說明,常做家務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因為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比較強,所以長大以后比較容易應對挫折。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的,你要告訴他如何自理,如何承擔,告訴他做家務是一種承擔家庭責任的表現。而不是單純?yōu)榱俗尯⒆訉W習好,剝奪了孩子做家務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學習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機會。
不要忽視與孩子溝通。
孩子自兩歲起,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最初不成熟的看法。即使孩子還不懂如何表達自己,但你作為家長,應該主動跟他溝通,去觀察他,了解孩子不成熟的看法,然后加以引導,而不是一味訓斥,或是打罵。若是你蠻不講理,孩子會感到委屈,繼而產生對立情緒。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不要讓家庭教育缺乏統(tǒng)一口徑。
教育孩子的方法,你要跟家人們達成統(tǒng)一,不出現“爸爸否定的事情,卻受到媽媽和奶奶的肯定和贊許”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常常會使孩子心理上無所適從,會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也是引起家庭紛爭的源頭。
不要以愛作為借口,要求孩子一切都聽從家長。
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這樣一句話:“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想用這句話堵住子女的反駁,但這并不可以當作一切的借口。父母的要求應該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心服口服,接受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