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到哲學家,你會想到誰呢?一般都會想到西方的學者,例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或者法國的笛卡兒,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影響了歐洲幾代的哲學思想。
(梵蒂岡教堂的壁畫,中間兩位是柏拉圖跟亞里士多德)
東方會有哲學家嗎?如果我們說孔子是哲學家,你同意嗎?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就認為,《論語》只不過是一些常識道德而已,并沒有出色之處,在哪一個民族都能找得到,甚至更好一些。
其實無論是孔子或老子,都有高深的哲學思想,但必須要有好的老師、好的注解、經(jīng)過長時的修學,才能慢慢地從經(jīng)典中去提煉。我們試從《論語.公冶長》第十三章,來看看孔子的哲學思維:
子貢是孔子的弟子,言語科的賢者,并且善于經(jīng)商和外交,因為能力十分杰出,時人或以為子貢比孔子還要賢能。
夫子之文章,就是孔子所講述的文章,包括六經(jīng)(詩、書、易、禮、樂、春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各種能力。這些內(nèi)容是“可得而聞也”,在孔子平時的講述中,弟子們可以聽聞得到,透過聽聞懂得其中的道理,使傳承不斷,稱為“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典籍保留無法發(fā)揮作用,唯有經(jīng)過人去講解,才能發(fā)揮典籍的義理與價值。所以我們也不能怪黑格爾對孔子思想的評斷不佳,當沒有人能夠把《論語》的精奧處為他說明闡述時,《論語》確實只是一般的道德教條而已。
而“性與天道”,是指一切事物的本體以及趨吉避兇的道理,這在平時孔子的講述中是聽不到的!所以孔子的教學內(nèi)涵可以分三類,第一是以文章來詮釋人道,第二是天道,第三是本性。從這三個方向來詮釋中華文化,才是完整的中華文化。
要了解子貢在此處為何會有這么深的感嘆,要先知道本章的歷史背景。
孔子大約在六十三歲時,與弟子們周游列國,將從陳蔡之間前往楚國。由于陳蔡大夫認為孔子若仕于楚將對他們不利,所以派兵圍住孔子一行人,在此絕糧七天,差點喪命!
在此窮途末路之際,想不到孔子說出了性與天道,讓子貢深深地感嘆。原來逆境可以不是逆境,人生真正的出路在見地,不是外在環(huán)境。所以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道”就是“性與天道”。
性與天道既然如此重要,為何孔子平時不說呢?因為需要待機而說,所謂“中人以下,不可語上。”就是說中等程度以下的人,不能夠跟他講上等的道理。即便是中等程度以上的人,此人還必需要有主動求知的心,真正想要學習,孔子才能教導。
那我們能否一窺性與天道的內(nèi)涵?
先看看什么是天道?在古文《尚書》里面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易經(jīng).坤卦.文言》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天道的道理。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也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天爺跟誰都不親,沒有誰是老天爺?shù)挠H、誰是老天爺?shù)某穑挥猩迫耸抢咸鞝敽駩鄣膶ο蟆!疤斓馈本褪且嬖V我們:斷惡修善才能趨吉避兇。
《道德經(jīng)》又說:“天道好還。” “好還”就是暗暗地還給你。你作善,暗暗地還給你快樂;你吃虧,暗暗地還給你便宜;你占便宜,暗暗地還給你吃虧。有很多人喜歡斤斤計較,可是最后回想起來,所失去的比起他獲得的多太多!這就是不了解“天道好還”的道理。
還有:“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恢恢”就是很寬松的樣子,寬松到善惡的果報難以現(xiàn)見,可是“疏而不漏”,意思是說,作善得樂,作惡得苦,不會有漏網(wǎng)之魚。
孔子在解釋《易經(jīng)》“謙卦”的注解里面說,“天道虧盈而益謙”。月亮在滿的時候就慢慢缺,月缺的時候就愈來愈朝向圓滿。比喻謙虛的人知道不足才會受教。自滿的人沒人教他,就不斷地受損。這與書經(jīng) “滿招損,謙受益”的意思相通。所以親近善知識、獲得正確的知見,這樣的人才有能力持續(xù)不斷地斷惡修善、趨吉避兇,這一件事情叫做“天道”。
作善得樂作惡得苦的天道,往往無法現(xiàn)見,而要時間的驗證,是隱密而難知,所以一般人在遭受挫折,特別是大挫折之后,就開始怨天尤人,對行善充滿懷疑。孔子在最困難的時刻,對弟子們表明天道的道理,就是要透過這樣“寶貴的時機”堅定弟子們對天道的信心。陳蔡之厄,原來是一次最好的試金石。
另一個不可得而聞的是“性”,性是指 “本性”,也就是哲學家、科學家們所關心的一切事物的本源、本體。
《論語.陽貨》上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相近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什么東西差不多呢?貧富貴賤當中沒有善性、沒有惡性。如果富貴之人有善性,理應不會變壞,如果貧賤之人有惡性,理應不會變好。貧富貴賤雖在相上表現(xiàn)有差異,但是本性上沒有善惡之分,所以說差不多。
而決定此人善惡的關鍵在于“習相遠”!由于不斷地學習、練習、復習,人的看法、個性都會改變,彼此愈差愈遠,有的人朝向于自私,有的人朝向于利他;有的人技能愈來愈多,有的人卻什么能力都沒有;有的人可以“一以貫之”,有的人學問像雜菜面一樣沒有中心思想,這都是習相遠的緣故。透過習相遠,本來差不多,漸漸分出善惡高下,由善所得的樂,由惡所得的苦,也是愈差愈遠。
孔子透過《易經(jīng).系辭傳》來貫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就是“神無方,而易無體”。“神”就是“心識”,“易”就是本體,也就是本性。心識無方,不在東方、不在西方、不在南方、不在北方,而是遇著快樂的環(huán)境有快樂的心識,遇著痛苦的環(huán)境有痛苦的心識,圣人也是對事物本體作觀察,才有通達本體的心識。
而本體到底是什么呢?〈系辭傳〉上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種無思、無為、寂然不動的,是一切事物的本體,本體就是無自體,只有至神之人能夠通達,所以說“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因為沒有自體,所以可以有千變?nèi)f化,《易經(jīng)》的卦象爻變,就是說明無自體下各種變化的道理,讓君子可以在變化中找到人生的出路。
孔子當陳蔡之厄才愿意談性與天道,因為這些道理要被珍惜,而不是當作物品販賣,或者遇人隨口即談,唯有珍惜的心才能引發(fā)深入學習的志。
通達“性”的人,了知萬事萬物本體如此,所以不會被境界牽著走,而能善用境界,叫做:不隨境轉(zhuǎn)。;懂得“天道”的人,就懂得斷惡修善,無論再苦的環(huán)境,再大的挫折,都不能撼動他向善的志向,也只有透過行善,才可能把環(huán)境改變,叫做:以心轉(zhuǎn)境。這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絕對是富有哲學思維的文化,是能夠讓人改變命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