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日,2018年七夕節就是今天。
七夕節始于中國漢代,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后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七夕節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作為我國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七夕節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漢代就有了七夕節,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后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于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有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有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有說七夕是牛的生日。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星不語,襯托出月的情誼;風不語,拂動出水的韻律;葉不語,搭配出花的柔情;云不語,點綴出空的神秘。七夕至,愛不語,卻載滿祝福送給你:七夕節到了,祝福所有的朋友節日快樂!幸福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