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管控的時代逐漸遠去,共存時代的零售市場將迎復蘇。
文 | 阿巽
隨著防疫“新十條”的出臺,嚴防嚴控的時代已經宣告結束,加之全國各地相繼取消健康碼和場所碼,每個人都做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共存時代終于來臨。以海外疫情的發展軌跡作為參照,預計國內徹底走過疫情高峰,將還需一段時間。
01
向季節性流行病轉變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多的人不是自己成為新冠感染者,就是身邊的親朋好友相繼成為感染者。人們逐漸意識到,感染新冠將是一件必經的事情。
此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發表文章呼吁,新冠疫情正在進入“最后一程”,并最終會向季節性流行病轉變。同時,隨著冬季寒潮的來襲,疊加流行性感冒高發期,新冠疫情產生的影響會遍及幾乎每一個國人。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國家新冠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成員馮子健曾在近期的一次題為《如何理性面對奧密克戎》的線上專題報告中指出,“不論(疫情防控)政策以什么樣的形式進行調整,我們多數人都難免遭遇一次感染。”
與此同時,馮子健還指出,根據數學模型測算,當第一波大規模沖擊達到最高峰時,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達到60%,隨后會逐漸回落到一個平穩期。最終,我們可能80%-90%的人都會經歷感染。
“第一天喉嚨不舒服,體溫37.6°,伴有嘔吐感。第二天體溫上升到38.6°,身體發燙、頭暈,四肢無力且有酸痛感,吃了一些退燒藥有所好轉。第三天體溫還沒下降,但燒已經退得差不多了。第四天體溫恢復正常,不再吃退燒藥。”近期,一位新冠感染者向《第一藥店財智》分享了自己從得病到痊愈的過程,展示了一個逐漸流感化的新冠病毒癥狀。
02
藥店將承接大部分感染者
對于零售藥店來說,當新冠病毒逐漸流行化之后,無疑將迎來一個獲客時期。事實上,12月8日,“華山感染”公眾號刊發了張文宏教授審核的一篇文章,其中解答了一個核心問題,即感染了新冠之后是否需要去醫院?張文宏教授給出的答案是高達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醫院。
顯而易見,如此龐大的一個感染人群,將由院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所、藥店承接。由于多數患者癥狀輕微,通過自主購藥服用便可治愈,具備天然便利性的零售藥店,將成為最大的承接者。最近,先是衛健委應急醫療司發布了新冠居家常用藥物名單,隨后中醫藥管理局也發布了中醫藥干預指引。在這之后,全國各地又相繼發布了更為詳細的用藥指引,而這些藥品,絕大部分屬于藥店可買到的非處方藥。
剛經歷了禁售期的零售藥店,在近期多輪搶購潮中仿佛從寒冬一步跨入春天。這一情況,在從連花清瘟一盒難求,到布洛芬大面積缺貨,再到抗原檢測試劑價格暴漲的種種表現中得到足夠的印證。
“因為感冒清熱用藥的熱銷,我們這段時間以來的銷售,比以前翻了5-10倍。那些大型企業,因為庫存豐富,利潤在這段時間高速增長,一些小的連鎖沒有足夠的進貨渠道,賣完庫存后就陷入尋找貨源的煩惱中。”四川某區縣龍頭連鎖一把手向《第一藥店財智》表示。
當地另一連鎖負責人則表示,不得不通過每人限量購買的方式,控制貨源不被一小部分顧客搶購完,以此保證市場的流動性和藥店的客流留存。
一顧客望著所剩無幾的清熱解毒專區無從下手(《第一藥店財智》拍攝)
03
感冒/清熱用藥市場迎窗口期
如上所述,在與新冠共存的時代,零售藥店也需要根據新的市場需求,調整相應的經營策略。“這段時間連鎖的采購部門是最繁忙的,很多企業都是加班加點到半夜,像我最近也和公司的采購總監忙到凌晨2點。”川合會醫藥公益聯盟會長、四川百姓源大藥房董事長王好杰向《第一藥店財智》表示,他所在協會在用藥需求快速增長之際,第一時間為顧客尋找更多的資源,并且呼吁行業保持理性,協助政府進行采購,維持藥價的穩定。
王好杰認為,由于很多人都經歷了或者即將經歷感染,等這波感染的高峰過去之后,出于對新冠的記憶,國人的健康意識將進一步提升,來到藥店的購藥需求一段時間內還會存在。
中康CMH開思數據顯示,疫情之前,“感冒用藥/清熱類”產品在零售市場的銷量呈現逐年快速上升的趨勢,2019年增速一度達到10.1%,市場份額逼近349億元。隨著疫情管控的到來,這一增長的勢頭在2020年受阻,往后逐年下滑。2020年的增速輕微下滑0.3%,銷售額348億元;2021年增速大幅下跌10.8%,銷售額降至310.30億元。2022年Q1-Q3的銷量為221.47億元,總體延續了前幾年的下跌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