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農業較長的投資周期和回收期,很多農業產業的面臨著缺錢的難題,而銀行在經過評估后發現農業抵押貸款的抵押物難處理,容易成為不良資產。因此,融資成為農業企業和合作社面臨的一個資金難題。
融資的方式有很多種,貸款、外來資本、入股等等,還有一項比較重要而且最受歡迎的就是政府補貼。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抱怨想拿政府資金太難,沒有關系、沒有門路。近幾年我們國家農業補貼逐漸向著申報簡便、資金量大和覆蓋范圍廣的趨勢發展,越來越多農業企業、合作社從政府獲得了補貼和資金。
河北的吳總,從重工業轉型到農業,3年投資5千萬,拿到政府補貼3千萬,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的產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園區到農業產業鏈
在國家支持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的政策背景下,他適應政策趨勢選擇肉羊養殖、土地托管、蔬菜和食用菌種植,實現牛糞-食用菌-農作物和蔬菜-養牛的一個循環,打造1000畝的生態循環農業園區。同時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的產業鏈條,工生產糧油米面到加工牛肉的一條產業鏈。
他的模式:農機、土地、勞動力入股
成立農機服務合作社,農民帶機入股,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分配,入股戶不參與農機操作,只收取農機分紅,入股農戶可優先到股份合作體園區內打工。
成立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前期流轉土地1000畝,合作社按照毎年每畝1000元的價格,折為股份量化到每戶,保證年分紅率10%以上,形成流轉土地折現入股掙分紅、入園打工掙薪金兩項收入。對入股的貧困戶,合作社將上級撥付1000元/畝產業扶貧資金量化到每戶作為權益入股,同樣享受10%分紅。
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建設高標準食用菌大棚和設施蔬菜大棚,合作社承擔建棚、購苗、澆水、施肥等環節費用,農民不用投入任何資金,只拿勞動力入股,參與種植過程管理,以“包棚分紅”形式,農民分享銷售收入的40%,合作社分享銷售收入的60%。
他的資源:政府、銷售、合作
與農合論壇合作,從前期的土地流轉,到項目選擇和規劃,政府補貼的申報策劃、資金的申報、合作社運營等多方面給予幫助,實現流轉手續規范化、運營模式制度化、資金申請提前化等多方面的工作優先開展。
積極開展與政府的溝通,農業局、財政局、農機局、供銷社、扶貧辦等政府部門都進行溝通,拿到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機補貼資金、土地補貼資金、扶貧資金、產業融合項目等多個扶持項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