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沉默是課堂教學中常見的現象,課堂沉默在英語課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深度剖析課堂沉默現象的文化成因,推進課堂沉默現象的具體審視是當下課堂沉默現象研究的當務之急。
1.課堂沉默現象具有普遍性
首先,不同教育階段的課堂都有沉默現象。相對而言,小學階段的課堂沉默不太明顯,但是從初中以后,到高中、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沉默現象都比較突出,可以說,課堂沉默覆蓋整個教育階段。其次,各種教育形式都有沉默現象。教育形式有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課堂沉默現象不僅僅存在于普通教育的課堂教學中,還廣泛存在于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種教育形式的課堂教學中。最后,各學科的課堂教學都有沉默現象。無論是英語還是數學、語文,每個學科中的課堂教學都存在沉默現象。由此可見,課堂沉默現象是一種普遍性的課堂教學問題,對于相關問題的審視和突破,不僅有助于英語課堂教學的推進,也是眾多學科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路徑。
2.課堂沉默現象表現形式多樣化
課堂沉默現象即在課堂上不說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在課堂中保持一個狀態。從實際來看,有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中默不做聲看書,有的學生是做作業、玩手機、傳紙條或者進行其他活動,有的學生作旁觀狀,甚至有的學生在睡覺。可以說課堂沉默現象只是課堂中學生的一個特殊表現特征,而與此同時,往往還伴隨著各種各樣的行為姿態,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中的沉默現象表現為多種形式。
3.課堂沉默現象以消極沉默為主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課堂中的沉默現象都是學生基本不說話,但是從實際上來看,每一次的課堂沉默并不相同,有時候的課堂沉默是學生在積極思考,是學生在利用必要的時間消化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或者是為教師的提問組織答案,而有時候在課堂中的沉默現象是學生對于教師教學無反應或應付時表現出來的狀態。根據兩者在課堂教學中作用的發揮,前者被稱為積極沉默,表現為學生對教師問題的思考或者是學生對教師講課的認真傾聽;后者是消極沉默,表現為學生在課堂中被動學習,對課堂提問不聞不問或不愿表達,或者是雖然看似討論熱烈,但實際上一直是幾個學生反復發言,大多數學生都是置身事外的狀態。積極沉默是課堂教學的必須,消極沉默則會影響課堂教學目標達成。英語課堂中的沉默大多是學生對教師互動的消極反應,是一種消極沉默,大多時候學生都以沉默的姿態游離于課堂教學的情景之外,這種情況在其他學科課堂教學中也是同樣。
1.面子文化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面子在社會中顯得特別重要,大多數人在人際交往中都非常留心保護自己和他人的面子,給別人面子或者是讓別人保全自己的面子是社會交往的潛規則。這種喜好面子的思想意味著不僅要強調個體的需要和期望,更要關注自身和他人在集體中的公眾形象。面子觀對學生也造成了深刻影響,使得學生在課堂中為了不丟面子,往往采取比較保守的態度對教師的提問不作反應。
2.師尊文化
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教師被置于一種僅次于雙親的地位,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尊師重教,師道尊嚴作為文化傳統代代傳襲。在此意識觀念下,在家順從父母,在校順從老師、不得挑戰教師的權威成為長期以來對于學生的基本要求。尊重教師、不能沖撞教師,要顧及教師的面子等等師尊禮儀文化,使得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發言更多地被視為一種不敬行為,為了符合這種禮儀規范,相應地保持沉默便成為學生對教師應有的禮貌和規范。在這種思想意識下,一方面學生形成了慣性思維,在課堂中能不說話盡量不說話,以免觸犯教師的權威,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真實意思表達未必和教師期望回答一致,學生做出回應也難以得到教師的認同,在此情況下,學生也會選擇保持沉默。
3.集體文化
相較于國外注重個性發展的教育文化,國內傳統教育更加注重統一的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在這種向大眾看齊的集體文化意識下,抑制個體的情感意識表達便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的太活躍或者太積極,就會被別的學生冠以討好老師、愛出風頭等各種帽子,從而使得個體在班級中被孤立。為了使自己的行為不顯得出格或者是被別人認為是好表現自己,學生往往會更多地附和教師提出的問題,而不會在課堂中主動自發地就自己的認識發表意見。因此,這種集體文化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在包括英語學科在內的各種課堂教學中的積極發言。
4.知識障礙
對于學生來說,課堂中的教學總有一些是自己沒有掌握的知識或者理解不夠充分的知識,在不能肯定這種文化知識的正確性時,學生往往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一點在英語課堂中表現的尤為明顯,由于英語學科對應的文化是我國學生完全陌生的文化,加上英語語言知識和漢語知識的差異,更是加劇了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知識的理解障礙,這使得學生很容易由于知識方面的認知障礙而無法積極回應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另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往往要使用英語問答,而口語不流暢也是我國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障礙,在此情況下,部分口語不熟練的學生便以沉默的形式來避免說話。簡單而言,學生在知識文化方面的欠缺使得學生在英語及其他學科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了更多的沉默現象。
1.基于課堂文化重構,調整教學策略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很多時候學生問而不答的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是并未創造適合學生回答的契機。如教師本身采用的是灌輸式教學法,一直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在學生跟隨教師的教授內容被動往前走時,學生本身就沒有對相關問題進行關聯或者是深入思考,這就使得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學生往往只能簡單的附和,并不能對問題真正形成思考。因此,要促成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積極參與,就要調整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契合學生的認知思維,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愿意在課堂中主動發言。
首先,調整教學形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被視為知識權威,而嚴格的課堂紀律管理和教師在上、學生在下的課堂教學形式都強化了教師的權威形象,從而無形中抑制了學生的課堂發言欲望,使學生覺得發言并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或者是值得參與的事情,因此要促成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積極發言,就必須調整教學形式。一般來說,改變教室桌椅擺放格局或者進行游戲教學,都會降低學生對教師的戒備之意,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3]。
其次,講究問題策略。課堂教學中的沉默大多發生在教師向學生提問時,有時候并不是學生不愿意回答問題,而是教師提的問題不符合學生的思維邏輯,或者是對學生來說缺乏挑戰性,或者是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疇,或者是所提問的問題在學生看來并無意義,等等。在這些情況下,學生很難配合教師的提問積極回答,從而使得課堂中出現了尷尬局面。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向已經進入到高階階段的學生提問元音、清輔音或者濁輔音的數量,遠遠低于學生的英語水平,自然就難以吸引學生的參與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在問題提問上講究策略,要使提問的問題既能恰到好處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要關注問題的趣味性。
2.基于交往文化重建,形成和諧師生關系
學生在英語課堂及其他課堂中的消極沉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教師的敬畏,或者是不愿意使自身認知錯誤暴露在教師和同學面前,讓自己覺得難堪,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在現有的課堂教學環境中無法放松自己,并不能按照真實意愿敞開自己的心扉,還必須顧及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意愿,實際上就是在學生意識觀念中形成了緊張意識。要改變這種觀念,放松學生在課堂中的心情,就要打造輕松的課堂環境。而教師是課堂輕松環境建構的主要因素,對于教師的敬畏和距離感是造成學生在課堂上沉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推進和諧師生關系建構,使學生在課堂中處于一種相對放松的狀態,自然便會使其有更多的表達欲望。
首先,教師對學生要有真情實意。相對于成人社會,學生思想更加單純,對于社會存在的隱性規則缺乏認知,討厭成人社會的爾虞我詐。雖然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但是對于教師的真情實意,學生往往能夠在教師的舉手投足間感覺出來。因此雖然有的教師表面上笑呵呵,但是并不能得到學生認可,因為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舉動中感覺到冷漠;有的教師雖然表面上板著臉,不茍言笑,但是學生能夠從教師細致入微的舉動中感受到發自內心的關切。愛是最好的語言,如果教師缺乏對學生最基本的愛的情感,那么學生對于教師的感受更多的是虛偽、冷漠,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自然就難以在課堂中在教師面前放松自己。因此要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靈[4]。
其次,教師要放下架子。總有教師說自己對學生盡心盡力,在課堂中也是想盡辦法讓學生和自己積極互動,但是從表面來看,學生好像總是對教師的這番心意無動于衷,在課堂中沉默依舊。實際上,由于各種意識觀念影響,教師總會把自己高高置身于學生之上,力圖在學生面前保持自己的權威,這就使得教師在課堂中擺出一副高姿態,并使這種姿態信號讓學生清晰地接收到,在此前提下,教師卻要求學生踮起腳尖在自己面前暢所欲言,顯然有些不切實際。學生年齡雖小,同樣有自己的自尊,有自己的真實感受,面對教師的高姿態,學生很難做到去積極附和教師。因此要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站起來,首先教師要蹲下來,最起碼能夠和學生保持平視的狀態,放下自己的高姿態,淡化由于師道尊嚴對學生思想上的壓抑意識,才能促成學生更多的發言欲望。在這一點上,部分西方教育發達國家最起碼在形式上做得很到位。
最后,教師要尊重理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形成,實際上是在一種特定場合下的交際狀態。而在人際交往中,尊重理解是社會交往的基本原則,這一點在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建構中也不例外。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主體,尊重需要是每個生命個體的基本需求,即便是在教師和學生的交往關系中,學生的尊重需求同樣要得到滿足。只有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才能在教學關系中對教師的問詢做出積極反應。這里所說的尊重,主要集中在班級事務的民主、教師對于學生言行的關注、班級制度的公平性等方面。
3.基于互動文化建構,促進評價創新
對于學生來說,其本身在教師面前就有一種敬畏意識,不愿意冒犯教師的權威,加上有時候在知識方面的認知障礙擔心在公眾面前發言丟了面子,等等,使得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愿意積極參與和教師的互動。對于學生這種思想狀態的改善,不僅要從外界環境上形成一種輕松氛圍,幫助學生卸下思想盔甲,而且要激發學生內在的表達欲望,使學生愿意在課堂中主動表達。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調整自身和學生的關系,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還要給予學生更多鼓勵,讓學生有勇氣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這種鼓勵一方面是教師要給學生做各種思想工作,如以名人名言激勵,或者是以激將法等刺激學生參與。另一方面是教師要給予更多肯定性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由于知識方面的障礙而不愿意在課堂中積極發言,或者是害怕丟面子不愿發言,要使學生跨越這種心理障礙,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隨時給予學生更多積極評價,增加學生的成就感,調動學生的發言積極性。對于這種積極評價的給予不僅要講究合適的時機,只有在學生真正有突出表現或努力時給予的積極評價才能真正使學生有成就感;還要把握積極評價的方式,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難以在學生積極評價上分配更多時間,但是可以靈活運用評價方式,微笑或者點頭示意、豎起大拇指等方式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
【來源】《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