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圈有一個說法就是要把用戶當成傻瓜,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才是最好的。現在這個道理用在香港豪門身上也是同樣合適。香港豪門現在都在把后代當成傻瓜培養。不要期待你的兒子都是李澤楷,這樣的機率比創辦一家上市公司還小,更主要的是豪門后代能力其實都十分普通,他們唯一的優勢就是起點高跟人脈廣。
為了保證家族財富的傳承,大部分的香港豪門都在做降維式經營。過去香港的產業非常多,70年代之前香港的紡織、鐘表等工業都是支柱產業。到了70年代之后,香港的支柱產業就變成相對簡單的房地產、金融跟貿易。比起工業而言,這幾個生意還簡單得多了。
到了現在香港的豪門幾乎清一色都是做地產生意,比起金融跟貿易,房地產生意更加簡單粗暴,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
到了最近20年,他們連房地產都不想做了,只愿意做商業地產,做起了包租公。除了買物業收租之后,這些豪門還壟斷了大部分收租式的生意,比如說電訊、電視、交通、能源、電力跟煤氣。
香港的豪門為何有這樣的變化,說白了就把生意變得簡單,讓后人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比如說收租這個生意,即使是一個中學生也可以干好它。富豪們去世之前都會成立一個信托基金,然后資產都放在基金里面,保證后代不能隨便亂賣這些資產,只能用來長期收租,收到的租金就可以保證他們富貴一生。
最典型的就是許晉亨的家族了。許晉亨的爺爺許愛周當年可是縱橫四海的航運巨子。許愛周最初以貿易起家,后來在香港經營航運業,成為華人四大船王。許愛周去世之后,它的兒子許世勛把航運公司賣掉,把錢都用來香港發展地產生意。比起房地產,航運的風險大而且操作難度也大得多。
許世勛晚年的時候,知道自己的兒子許晉亨能力完全不行,干脆把生意幾乎都停了,然后把現金都買成大樓收租,現在許家在香港的收租物業價值至少達到了400億,單單是中環的中建大廈就市值200億,一年收租也達到了十幾億左右。
邵逸夫退休之前,就把TVB的股份給賣掉了,然后套現了86億全部都放在家族基金里面。由于兒女們能力不及自己,邵逸夫甘愿把自己一生創辦的TVB帝國賣掉,然后把錢留給子女們。現在邵逸夫的子女們只需要靠著信托基金的固定投資收益就可以富貴一生了。
鄭裕彤在晚年的時候,也在內陸投資了上百億建設了三棟500米以上的周大福中心,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后代可以靠收租生活。因為鄭裕彤的兩個兒子鄭家純跟鄭家成能力都非常一般,無法跟自己相提并論。還好孫子里面出了一個鄭志剛,不然估計鄭家的生意在鄭裕彤去世之后得一落千丈。
不過不是每一個家族都可以有一個鄭志剛。郭得勝去世之后,新鴻基就不停購置收租物業,減少房地產的開發,同時他們也很少投資其他生意。現在新鴻基一年的租金收入高達200多億,負債率只有10%左右,總資產則高達5千億。
除了把生意變得簡單外,還有一個就是捐巨資讓他們的后代去讀世界名校。香港的豪門二代甚至三代幾乎沒有不是世界名校畢業的。說白了內陸學生想要考到斯坦福、哈佛、牛津這些名校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每年可以考入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
不過香港豪門的后代卻非常容易。李嘉誠就曾經給斯坦福捐了一筆巨資,然后李澤鉅跟李澤楷兄弟就順利考入了斯坦福。梁安琪也曾經給麻省理工捐了一筆錢,于是她的女兒何超欣也成功考入了麻省。這樣的例子在香港比比皆是。
許多人都好奇為何香港不發展新興工業跟投資互聯網,說白了這些生意風險太大,哪有收租生意來得好。包玉剛家族一個海港城加一個時代廣場,一年的租金就超過了100億。劉強東的京東搞了這么多年才賺了多少錢,但是卻燒掉了多少錢。李兆基跟郭得勝家族的IFC寫字樓一年的租金就90億左右。
香港豪門都把后代當傻瓜培養,捐巨資讀名校,靠收租保證一生富貴,讓香港變得越來越保守,也正是因為豪門們的這種思維。許多人說香港是金融之都,不過十大富豪里面沒有一個是做金融生意的。李嘉誠更是一生都不碰金融的生意。金融之都跟貿易之都都是表面的事情,香港本質里面就是地產的世界。
來源:一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