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原文凡兩見:《公孫丑上》、《告子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薄豆珜O丑上》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告子上》
這兩段話的大意合起來說:“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何以知之?因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者是此心之端倪,而人皆可見生而有之。君子自反內求,由其發行,就得到仁義禮智這四種德行。進可以治天下保四海,退可以成就君子仁人。
以下分四層來看文意。
一.不忍人之心。
“忍”。剛毅堅韌之謂,故《說文解字》釋為“能也”。也用作殘忍冷酷、麻木不仁,故《康熙辭典》說:“安于不仁曰忍。”段玉裁注《說文》,認為能耐與忍耐,“其為能一也。仁義本無二事。先王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span>
第一段里面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繼之以“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一句,意思是“之所以這樣說”。語意明顯,是以“四端”來加以證明。
可知以下一大段講四端,目的是推論證明“不忍人之心”這個更深一層的本質。說四端,為了要講“心”這個根本。
下一句“先王不忍人之心”,即對“不忍人之心”立論?!耙圆蝗倘酥模胁蝗倘酥翁煜驴蛇\之掌上?!表憫懊鏀嫡拢赋鋈收脑搭^在此。樣板就在三代圣王,就是圣人深植于內、廣大無私的仁愛之心這樣一種品質。
這是本章的核心。很多讀者只顧爭論四端,卻忘了本章主旨。
“不忍人之心”,孟子名之曰“性”,名之曰“良知”。這是孟子著力要闡明的核心義理。
名為性,是說此“心”區別于行止情感,且為行止情感所依據。孟子云:“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脺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薄侗M心上》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圣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薄侗M心下》
名為良知,是指其植根之深,幾乎與生俱來,不假思慮而得?!傲肌?,意為“善”,而又引申為“甚”“的確”。良久,指很久。用心良苦,指用心很深。所以良知,是說深深植根于人心人性中的善心愛心,以至于孩童不慮而知、不學而能。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薄侗M心上》
孟子自言:“我四十不動心?!边@個“不忍人之心”,是孟子已經證得的仁人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人照鏡纖毫畢現于前。毫無疑義,毫無模糊之處。問題是,他現在要把這個道理講給大眾聽,要大家生起信心。大眾就會有疑問:這個“心”不是顯露在外的,何以知道如此呢?因此接下來是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立論的引征。
以下相當于自問自答。
二.四端推論
古人從經驗得知,良知特別在兩種場合得以表現出來。一是親情,二是敬畏。所謂“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推論一,推己而及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則有乍見孺子入井的惻隱之心發生了。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span>
這一段先舉譬喻:有人忽然看到幼童有跌入深井的危險,會砰然生起惻隱之心。這個譬喻是人之常情,不會有人站出來反對。
我們讀孟子,不要忘掉“善譬喻、長于詩書”這個特點。如果把這個譬喻讀實了,以為是科學論斷或理論宣示,就會有學術常見的許多弊端。①
推論二,“由是觀之”,由此可見,這種惻隱之情是人人皆有的。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我們從正面觀察到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報道說,一個幼兒不慎跌進熱油鍋,他的母親一下子雙手伸進熱油里面把孩子抱出來,當此之時,只有母性的慈愛,又何暇顧及燙傷的危險疼痛。又如,我們平時乘公交車,見老人走到身邊,就會馬上站起身來讓座。因為心里會不安。
過去有學者出于維護孟子,根據這一句說孟子斷定四端就是指人性?!盁o惻隱之心,就不算是人了?!庇谑怯钟蟹N種爭論。
有的偏喜歡從反面考證,引用現代西方動物學來證明動物也有舔犢情深。好比虎毒不食子、天鵝喪偶不獨生,等等。那你怎么指證只是人性呢?
又有一種做訓詁物理心理之研究,指四端或僅止于情感,或等于動物之本能,或為后天學習之情感。以此否定孟子在這里提出的必然性。
其實爭論雙方都誤讀了孟子。孟子在這里舉出“惻隱之心”,只是說人人皆有此善念的本能反應,并非特指人類獨有。這個言說的邏輯不能過度解讀。
至于人與禽獸的本質差異,孟子講的很清楚:“人之異于禽獸者幾?!?,所異者,在仁心、不忍人之心這個根本也。
推論三,非但惻隱,還有羞惡、辭讓、是非等心,也是如此。
同理其實還可以再舉更多的善念,但這里只舉了對應仁義禮智的四種。
推論四,四端這種人人具有的性質,猶如四體與生俱來。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猶如四體,也是譬喻,不是科學論證。顯而易見,自己有兩手兩腳,人人都不會忘掉。而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顯然俱在,卻視而不顧。
流行的百度百科在《告子。孟子思想》這一條下面講到“猶如四體”,說:“如果有一個人突然對我們說:‘我發現手腳就長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認為他是個百分之百的白癡才怪??山裉焱蝗挥腥藢ξ覀冋f:“我發現仁義禮智就在我們的本性之中!”我們認為他是白癡還是認為他發現了“新大陸”呢?”
“其實往往在人們當中,所需要的只是“理想中”的東西,而不是“真實”的東西。”
作者把孟子所謂“四端說”看作是用辯論去壓服對方的一種“理論”,因而看到的只是作者心目中邏輯的矛盾和空洞不真實的理想。考證萬言,莫衷一是。這在學術界也有相當的代表性。
這是錯讀孟子的典型范例。
孟子的結論:推論到這里,證明“四端”成立。“端”者,是萌芽、發端的意思?!墩f文解字》:“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薄犊滴蹀o典》:“萌也,始也,首也?!?/span>
“四端”證成,那個萌芽下面的根,也就自然成立了?!八亩恕笔乔楦械姆瓷?,而“不忍人之心”是所以有這種情感的依據和根源。因此,孟子證明了“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成立。
既然以四“端”言之,那么就不要把譬喻把“情感”混同于為根性為良知的“不忍人之心”。證明良知根于心者,才是孟子本章的重點。
三.仁義禮智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這一段的前半,如上面已經討論到的,既明仁義禮智,是從四端擴充而來,而不是外來的,固有其所以擴充之根源。這個根,在于人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
這一段的后半,著重仁義禮智,是四端的向外發行。孟子形象地比喻為火種、泉源。
既然已經證明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是根于我心的,仁義禮智四德也就是根于我心的。就沒有理由說“人能而我不能”,沒有理由說自己不能擴充之?!爸浴?,讀作知了的意思。人們一旦了解仁義禮智本在于我,就會自覺地去擴充之。
例如我們在前篇已經讀到,齊宣王見人牽牛去祭祀而不忍,孟子首先肯定他說:“是心足以王矣?!痹賳枺骸叭欢穸髯阋约扒莴F,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薄读夯萃跎稀?/span>
本篇讀到這里,我們就可以了解,孟子為什么如此委婉曲折地去說服齊宣王,又為什么對他抱有這么高的期望去實現保民而王。換言之,前面先提出誨人不倦推舉仁義的案例,繼而點出國運消長的天時地利人和,這里才講出來其中的必然性的原理。我們這樣讀下來,真是脈絡燦然現前啊。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賊,賊害的意思。孟子說,我已經證明給你們大家看到了,如果還是對仁義禮智不能自肯,那只能說是自欺欺人。“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比绻甲釉僦鲝垏痪邆溟_發仁義禮智的潛質,那就是在戕害國君了。
仁人君子,真實見到自己的不忍人之心流行,則有不忍賊其君、不忍賊天下民眾,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仁義”。一部《孟子》,到這里才深入剖析,原來仁義是根于心,始于情,成于德,流行于天下。
四德行于天下,可以印證于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薄短┎?/span>
四.勸行仁政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span>
這一段是結語。雖然本源不二,但“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先王的事跡作為樣板,指出對明智的君王,仁政是必然的選擇。對仁人君子,四德是必然的追求。
猶如火之燎原,如泉之沛然流成江河。
結語回應起首“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第二次講的一段,因為前面已經論證過,重點放在了“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什么是“思”,什么是“求”呢?
即由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的端倪,反省內觀,絕不放過,務要真實見到與古仁人同源不二的這個不忍人之心。所以孟子講:“‘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從內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無盡而真彌遠也。從外思內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盡而還源也。”(蓮池大師語)
“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薄侗M心上》孟子講自己這個法門,就是這樣簡單。
抓住善念一閃的機會時時做這個工夫,叫做“知言”、“集義”、“必有事焉”?!洞髮W》所謂格物致知,即此義也。孟子自己是這么學過來,養浩然之氣,乃至盡心知性知天,生命就此改觀。所以他說:“人人皆可為堯舜?!?/span>
因此,保四海,王天下,都是應有之義。
反之,則與禽獸無異。國土社稷不保,乃至無以奉養父母,是可以預見的。
“失之”,后來荀子講性惡,對此批評說“你孟子講四端舍則失之,失去就是沒有了,怎么可以講是固有之性呢”?②
荀子錯讀了孟子,不理解孟子?!笆е辈皇菦]有了,而是錯失了使不忍人之心成長發光的機會。自賊而已矣。
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這是人格境界的差別。
以上是對《孟子》本章的解讀。奉以就正于知者。
陳達隆 2015年5月
注①把譬喻讀成理論宣示,這種古文閱讀的低級錯誤。在專家學界卻是慣例。近現代當代的學術,先入為主地把孟子概括為性善論、四端說、仁政和民本論。像豆腐似的分成那么幾塊,再用繩子串起來。這是引進的西方思想理論的方法,那個有血有肉的孟子就此不見了。戴著這個有色眼鏡,已經不可能了解孟子的完整人格境界,也就不可能真正知道孟子在講什么意思。
注②《荀子。性惡篇第二十三》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乖唬喝羰莿t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於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飢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