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落地后,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雖依然較少,但較過去有了明顯提升。不過,目前市場上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按產品實質,還要分為“真凈值”與“偽凈值”。在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過程中,要從估值方法和風控兩方面進行規范,讓凈值與資產價格緊密掛鉤,打破剛性兌付,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落地已經一月有余,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也逐漸步入快車道。當前,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如何?在轉型過程中,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大規范的地方?
股份行產品最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資管新規落地后,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較過去有明顯提升,但總體來說數量仍然較少。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18年5月份即資管新規落地后的次月,各類銀行新發行凈值型產品共191只,環比增長54%,同比增長111%,新發凈值型產品的數量翻倍。其中,新發封閉式凈值型產品占比82%,開放式產品占比18%;超九成新發凈值型產品投向包含債券類資產和貨幣市場工具,保持了銀行理財一貫的穩健風格。
從發行銀行來看,國有大型銀行5月份新發凈值型產品占比46%,新增數量超過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資管新規推動下,預計后期各類機構的產品凈值化轉型逐步提速。”普益標準研究員涂敏表示,從存續凈值產品情況來看,股份行存續產品最多。截至5月31日,市場上48家銀行存續凈值型產品共942款,市場存續的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中,股份行占比過半,國有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合計存續量不足一成。
“因為目前凈值型產品的收益較低且收益波動性較大,投資者不是很買賬,小銀行怕引發客戶流失,不敢大力推廣凈值型產品。相對來說,大中型銀行發行凈值型產品的動力更強。”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表示,目前大中型銀行推出的很多凈值型理財產品也是只針對機構及高端客戶售賣,如私人銀行客戶、高凈值客戶、VIP客戶等。
轉型意義深遠
“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破剛性兌付。銀行要定期披露產品的凈值,而且凈值要與資產價格緊密掛鉤,能真實反映資金的盈虧狀況。”劉銀平表示。
資管新規規定,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優先采用市值法,并明確了攤余成本法的適用條件。在業內看來,打破剛性兌付,實行凈值化管理對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涂敏表示,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是以“有效性”來衡量的,其“有效性”的表現之一就是投資者在分散化競爭交易中形成反映市場風險的價格。保本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特征會抬高無風險利率,使金融市場的價格信號受到干擾,無法正確配置資源。“凈值型理財產品將有助于破除剛性兌付對資金價格的干擾,使資金價格正確反映市場供需情況和違約風險,對不同程度的風險合理識別并定價,提高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不僅如此,有專家表示,凈值化管理對信息披露程度更高。在自負盈虧框架下,優質的投資者將會自動實現風險分流,進而達到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目的。隨著投資者自負盈虧意識和素質的提升,有助于構建起自下而上有效率的金融市場體系,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當然,對于投資者而言,由于凈值型理財產品規定發行機構不能超額留存,管理費之外的收益可由投資者盡享。”涂敏說。
凈值真偽需分清
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在轉型過程中,還要分清“真凈值”與“偽凈值”。
“真偽”凈值的區別在哪里?涂敏表示,區分的關鍵在于采用何種估值法,而背后還有資金和資產期限錯配的問題。真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應類同于開放式公募基金產品,采用市值法估值,即由基礎資產價格市值變動直接映射至產品單位凈值變化,用戶獲得的收益與產品凈值相關,是資管機構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本質的重要載體。
劉銀平認為,凈值型理財產品有兩種收益披露方式,一種是產品凈值,一種是7日年化收益率。現在有些銀行推出的產品名義上是凈值型,但仍然是預期收益類的固定期限產品,這違背了產品向凈值化轉型的初衷。
資管新規規定,金融資產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使用市值計量,對攤余成本計量的資產限定了適用條件和風控標準。也就是說,對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規范主要集中在估值方法和風控上。“在估值上,應采用市值法估值;在風險防控上,由于凈值型產品投資標的風險大于傳統理財,未來對其風控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會更高。與此同時,銀行還需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幫助客戶認識凈值型產品的實質特點。”涂敏說。
此外,凈值化轉型還面臨技術層面的障礙,比如,科技系統是否能支撐資產估值、凈值計算、份額登記等事務。又如,在對投資研究能力要求較高的情況下,如何建設標準化證券的投資研究團隊和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