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長溺愛孩子已經是普遍的行為了。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可能會變得傲慢乖張,不肯聽家長管教,甚至去忤逆和傷害家長。事實證明,溺愛對孩子的成長危害巨大。而想要培養出好管教的孩子,家長們必須盡早給孩子立規矩才行。
美國教育家約·凱恩斯曾經說過:“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養成良好習慣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行為習慣對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對于孩子們而言,行為習慣甚至可以影響他們的一生。良好的習慣對于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優良的品德,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想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就必須要從小抓起。而事實也證明,孩子3~6歲就是給孩子立規矩最關鍵的時期。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指出,3-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李教授說,孩子3歲時去你管教他,他可能只是哭鬧一場;到了十二三歲,他就會覺得父母的話是垃圾;等到叛逆期你再管教孩子,他甚至可能跳樓、服藥自殺。
李教授的話提醒我們,給孩子立規矩必須要趁早,利用好孩子3-6歲這個”潮濕的水泥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這里可能有人要問,為什么孩子3~6歲這段時期會被稱之為”潮濕的水泥期”呢?
在教育研究領域,孩子3~6歲這個階段被稱為“潮濕的水泥”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的性格才剛剛開始成型,孩子本身也像“潮濕的水泥”般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度過這段時期之后,“水泥”就會慢慢凝固,無法再變換形態。
所以,在”潮濕的水泥期”這段時間里,家長必須充分利用孩子強大的可塑性,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給孩子立好規矩,這樣可以讓孩子以后更好管教。而想要培養出一個好管教的孩子,父母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通過繪本,讓孩子了解行為習慣的標準
小孩子通常不會喜歡那些枯燥的書籍,但生活經驗類的書籍卻不在此列。生活經驗類書籍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孩子們可以輕松能理解其中的內容,也更容易將這些內容記一下來。將一些行為習慣標準寫進繪本,這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會起到相當大的助力作用。
不過,3-6歲的孩子能接受的東西并不多。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們只需要記住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做錯了事要道歉,這就足夠了。當然,有些好的行為習慣也是孩子們必須牢記的,比如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要多思考,多觀察等等。
《2-6歲行為習慣公德意識養成》10冊,是幫助孩子規范行為的好工具。這套公德小繪本,幫父母能解決孩子10大公德養成的難題。這里面有不隨地大小便,愛護花草樹木,不亂扔垃圾,文明出游,遵守游戲規則,基本的就餐禮儀,公共場合保持安靜,遵守秩序,如何使用禮貌用語,如何跟別人打招呼!幫助家長培養出一個有教養,人見人愛的好寶寶!
除了行為習慣,性格養成在這個時期也是至關重要的。《3-6歲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這是一套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培養良好性格的繪本故事。里面包含10個主題故事,《做最好的自己》、《我和爸媽是朋友》、《媽媽我長大了》、《我的內心很強大》、《再見,壞情緒》、《我為自己點贊》、《我也可以當》、《我要當學霸》、《我是班級小主人》、《伴我成長的好習慣》。中英雙語的設計,啟蒙情商的時候,也能啟蒙英語!
二、立規矩
這里提醒一句,繪本只是一種必要的輔助工具罷了,想要讓孩子對行為習慣和規范記憶深刻,家長還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
家規存在的意義在于對家族成員的約束。讓孩子參與家規的制定,可以讓孩子了解家庭,了解父母家長。在制定家規之前,要先讓孩子理解家規的目的和意義。在家規制定的過程中,家長必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當家規制定之后,家長就可以用家規來教導孩子了。
必須要注意的是,在用家規教導孩子的時候,必須要給孩子以足夠的安全感,必須要以身作則,決不能濫用家規。如果孩子真的違背了家規,家長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懲罰。
三、有懲罰
懲罰可以讓孩子記住他的錯誤,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并且還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不過在懲罰孩子的時候,家長必須要采取科學的措施,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身心健康。
懲罰孩子的科學措施有很多。在孩子違反規矩的時候,家長們可以先規勸,如果孩子認識不到錯誤,家長可以采用罰站或者打手心這類的輕體罰方式來讓孩子記住自己的錯誤。如果孩子們依舊沒認識到錯誤,那么家長可以考慮讓孩子去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或者沒收他們心愛的東西等等。
小樹的成長離不開幼苗期園丁的照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小時候父母的教導。3~6歲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利用好這個時期去好好教導你的孩子,未來你的孩子定會成長為一個能讓你省心,讓你為之驕傲的好孩子,成為一名真正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