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已經研究生畢業,工作兩年了。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超前學習”對孩子的學業成績的提高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孩子就成了我們的忠實聽眾之一。每天的兒歌演唱,各種逗孩子的花式表演,各種睡前故事的講述等等,都成為了我們對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
在孩子六個月的時候,我們就征訂了親子共讀的月刊雜志,開啟了我們和孩子的真正面對面的“交流學習”。盡管我們的書都被孩子撕得面目全非,也不妨礙我們用膠布粘貼以后繼續使用。
再后來,就買那種“撕不爛”的故事書,看到孩子倒拿書咿咿呀呀學說話的樣子,現在想起來還感覺到很好玩。
我的孩子一歲多點就能夠背誦小兒歌了,總感覺孩子的記憶力特別好,兒歌和小故事只要給孩子念上三四遍,她就會背誦,而且正確率極高。
我感覺在小學階段一定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背誦能力,腦子是越用越靈光的。背誦的東西多了,自然就能夠找到背誦的訣竅和樂趣。讀書多了,孩子的視野就開闊,知識面就廣,隨之而來的就是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學階段,我的孩子背會了800多首詩,受益匪淺。初中、高中的文言文的考試基本上不丟分,作文中引用詩詞的部分恰當自然,錦上添花,成為作文的一大亮點,作文成績自然就很高。
孩子酷愛讀書,讀過的書不計其數,什么書都讀,只要紙上有字,都是孩子安靜欣賞的“玩具”。我感覺孩子整個初中、高中語文成績的出類拔萃與孩子的讀書是分不開的。
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加上老師對文章分析的技巧點撥,兩者強強結合,形成了孩子對語文學習的極大樂趣,其它科目的學習和語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輔相成。
孩子的知識面擴大了,理解力就增強了。對于數學的學習,應用題方面就是孩子的強項。要不然,有專家說,要想給孩子補習數學,就先讓孩子補習語文呢,這個說法我是贊成的。
經過了小學階段對語言能力的培養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我對孩子的語文學習胸有成竹,因為孩子對語文學習非常感興趣,而且積累的知識在初中已經足夠用了,我把孩子的學習重點放在了數學和英語上。
寒假和暑假就是孩子預習數學的大好時機,課本知識全部預習完,課后作業全部做完,自己勾畫出自己解決不了的重難點,想辦法解決或是上學以后找老師解決。最大的好處是讓孩子學會了自學。
英語的學習更是超前,初一掌握初二的單詞量,初二掌握初三的單詞量,初三掌握高一的詞匯量,以此類推。這樣一來,英語中的閱讀理解就迎刃而解了,沒有生詞的文章孩子當然就會理解了,做題就不會出現錯誤了,英語成績滿分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的孩子從來沒有上過補習班,因為孩子不喜歡。我們中考以后就制定了銜接高中的學習計劃。
孩子的語文和英語成績很好,而且對這兩門學科有著極大的學習興趣,我把孩子的學習重點放在了數學和物理上。還是孩子自己自主學習,因為她已經學會了自己如何學習。
開學后,孩子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數理化上,因為有了問題,有老師及時解決,孩子整天追著老師問問題,老師們也很喜歡愛學習的孩子。
自己找老師解決問題,還受到老師的表揚和偏愛,這樣的好事怎么能不讓孩子興奮呢?學習興趣隨之而來,學習成績自然也會名列前茅。
回想孩子的整個學習過程,除了孩子的勤奮刻苦之外,學習策略還是很重要的。“超前學習”很重要,但是如何超前學習卻不能盲目進行,一定建立在孩子的學習興趣之上。
孩子在低年級的時候,一定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背誦能力。
高年級的學習,在一定的知識儲備下,加強孩子的理解能力的培養,加大對數理化的“超前學習”。
三個學段都有不同的分工,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各有所側重。有的家長在小學就眉毛胡子一起抓,沒有側重點,這樣效果不一定好,因為孩子的精力有限,而且還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能夠玩耍的童年。
孩子出生就是一張白紙,至于以后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完全在于家長的描畫。要想讓孩子讀書,家長一定先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要想讓孩子學習說話,家長要先不厭其煩地做出示范,要相信,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有句古話: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家長的教育理念要適合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個五歲的孩子,整天看一歲孩子的讀物,絕對不會增長見識。孩子就是不怎么聰明,你讓他學習高一點的文化知識,他也會得到其中的一部分。家長就是孩子學習的引路人。
孩子就是一個勤奮的建筑師,家長就是一個高屋建瓴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