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按揉它所起的作用,就如同開閘放水一樣,可以很好地疏導氣血郁滯。
【穴位定位】
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能主治】
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可以治療心絞痛、心律不齊。
【取穴方法】
如果要找左手的內關穴,就把左手心向上伸出來,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把無名指放在左手腕橫紋上,那么左手的內關穴就在食指的下邊。右手也用同樣方法找。
【操作方法】
由于內關的位置比較深,我們可以用一只手握緊另一只被按摩手臂的下端,讓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內關穴上。用指尖有節奏地進行按壓,按摩以產生酸、麻、脹的感覺為最好。
【注意事項】
對于沒有心臟病的人,按摩的時間大約為每天兩次,每次兩分鐘,六七十下就行了。如果按揉內關的時候,明顯有酸痛感覺,可以多揉一會,四五分鐘都可以。
二、勞宮穴
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滎穴,五行屬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等癥。假如大家有五心煩熱的現象,可以按按勞宮穴。
【穴位定位】
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功能主治】
可以治療心痛、心悸、癲狂、心律不齊、心動過速、心絞痛等病癥。
【取穴方法】
大家伸開手掌,掌心有兩條比較大的掌紋相交成“人”字形,沿中指中線向手掌方向延伸,經過“人”字相交點的下方區域,這個重合的地方就是勞宮穴。大家拳頭半握屈著指頭時,它就在中指和無名指指尖正下方。
【操作方法】
按摩勞宮的時候,可以用雙手的拇指互相按壓,也可以把勞宮穴的位置對準桌子角按壓,還可以用小木棒、筆套等較細但又不尖銳的物體幫忙按壓。作為日常保健,每天每只手按壓5分鐘就可以了。
【注意事項】
勞宮穴有內外之分,我們這里講的是內勞宮。因為人的心臟都在左側,所以按摩經絡上的穴位時應以左邊為主。
三、伏兔穴
伏兔穴雖然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但心動過速的時候、心慌需要補血的時候,可以趕緊用掌根按揉伏兔穴,就可以平復心跳如兔、心慌意亂的情緒。
【穴位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側端的連線上,髕骨上緣上6寸。
【功能主治】
可以緩解心慌和心跳過速、補養心血。
【取穴方法】
找這個穴位的時候,要正坐屈膝,或者跪著,小腿與大腿成九十度。手掌并攏,小拇指一側橫向緊貼于膝蓋,中指中點的地方就是伏兔。
【操作方法】
伏兔穴不能用強力刺激,大家可以用掌根按順時針方向輕重交替地按揉,一次按摩30下,每秒一下,也就是半分鐘就可以了。
【注意事項】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心跳一分鐘在60到80次之間,但在安靜狀態下如果心跳每分鐘過100次,就是“心動過速”,亦稱“心悸”。
四、神門穴
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腧穴,五行屬土,由于手少陰心經五行屬火,所以它是心經原穴,可以養心安神作用,是治療失眠癥的主要穴位之一。
【穴位定位】
位于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功能主治】
養心安神,主治心病、心煩、驚悸、怔仲、健忘、失眠、癲狂癇等。
【取穴方法】
大家的手腕上,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個突起的圓骨,其后緣向上能夠摸到一條大筋,其外側緣與手腕上靠近手掌的那條橫紋的尺側端(小拇指那側)的交點處,就是神門穴。
【操作方法】
先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壓右手神門穴,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并屈伸活動右腕關節,然后輕揉放松。再用右手按壓左側的穴位,兩手可以交替按摩,反復操作即可。每天1到2次,每次控制在15分鐘以內。
【注意事項】
如果治療失眠,時間最好選擇在下午或睡前半小時進行。睡前用溫熱水泡腳或再按摩神門穴,有助于入睡。
五、極泉穴
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第一要穴,對治療心痛、胸悶、咽干煩渴有效。它也是一個解郁的大穴。假如大家因為情志因素出現心悸心慌,就可以彈撥極泉。
【穴位定位】
位于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功能主治】
調暢氣血、寬胸理氣、養護心肺,可以治療心痛、胸悶、悲愁不樂、冠心病、心絞痛、心包炎等。
【取穴方法】
曲肘,把手掌按在后枕部,在腋窩中部有動脈搏動的地方,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
【操作方法】
讓腋窩充分暴露,把食指、中指并攏,伸入腋窩內,用力彈撥位于頂點的極泉穴。注意彈撥的時候,手指要用力向內勾按,彈撥的速度不要過急。如果手法對了,會有明顯的酸麻感,并向肩部、上肢放散。
【注意事項】
彈按極泉的時候,力度要柔和,動作要連貫。每次彈按的量應因人而異,一般彈按10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