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超聲報告說我頸動脈有斑塊,聽說會得中風?需要吃藥嗎?”拿到自己的頸部血管彩超報告,50歲的李先生擔心地問醫生。醫生告訴李先生,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頸動脈狹窄或斑塊形成,是腦中風的隱患,建議李先生積極使用他汀類降脂藥,并合理飲食。
吸煙、肥胖和“三高”是高危因素
頸動脈在哪里?伸出你的雙手,分別放在脖子兩側,可以摸到兩根血管的搏動,這就是頸動脈。
“頸動脈斑塊的形成與很多因素有關,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肥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寧夏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許東博士提醒,目前很多老年人對血脂、血壓、血糖等比較關注,而對頸動脈斑塊的危害還沒有應有的重視。
“頸動脈是血液由心臟通向腦和頭部的主要血管,而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頸動脈管腔狹窄而引發頸動脈狹窄。”許東介紹說,當頸動脈狹窄不超過管腔50%時,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癥狀;當頸動脈狹窄超過50%,患者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耳鳴、記憶力下降、胳膊無力發麻、一側眼暫時性發黑甚至一過性暈厥等癥狀。這種“小中風”癥狀出現可數分鐘,也可數小時,但24小時之內自行緩解,患者恢復正常。
三成腦中風禍根在頸部
記者了解到,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發作起病看似在腦內,其實禍根在頸部。頸動脈為大腦提供80%以上的供血,它就像一個樹干,為腦血管這些枝葉提供養分。頸動脈一旦有斑塊形成出現“淤堵”,腦組織得不到充分“灌溉”,自然會遭殃。頸動脈狹窄會引起腦供血不足或腦中風,還可能讓人悄悄地發生老年性癡呆。
統計表明,大約三分之一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頸動脈狹窄、斑塊脫落所導致,由此引發的腦卒中具有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和復發率高等特點。
中重度狹窄需要治療
許東提醒說,人過中年,首先要對自身的血管尤其是頸動脈高度重視。目前,頸動脈超聲是篩查防治腦卒中的主要方法,該檢查無創、簡便、可靠,可以發現頸、椎動脈有無斑塊、狹窄、血流流速等異常改變。此外,還有CT造影、核磁共振、腦血管造影等檢查方法。
當斑塊比較小,頸動脈輕度狹窄或未引起狹窄時可采用藥物治療,首選他汀類藥物。藥物治療的目的:穩定斑塊、調節血脂,限制斑塊增長,預防斑塊周圍血栓形成。當頸動脈斑塊導致頸動脈中度狹窄或重度狹窄,尤其合并腦缺血癥狀,應該采用外科治療。
許東介紹,通常,如果頸動脈狹窄超過50%以上或是在70%以上,即便沒有癥狀也要做手術來干預。可以做一個內膜剝脫術,把血管內的斑塊拿出來,或是在狹窄的地方放個支架,把血管撐開,同時達到預防斑塊脫落的目的。
控制危險因素最重要
對于有斑塊的患者來說,控制危險因素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戒煙,適當鍛煉,這都有助于延緩斑塊的發展,減少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許東還建議,有斑塊的患者建議定期進行血脂檢查,知曉自己的“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數值,并積極使用他汀類降脂藥,以便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此外,有頸動脈斑塊的患者還需要注意控制飲食中的熱量攝入和膽固醇攝入,避免食用過多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并結合適當的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打太極等適合老年人的運動。
總打哈欠或預示缺血性腦中風
65歲的趙大爺最近感覺到頭暈,且容易犯困,他起初并不太當回事,可是之后幾次在起床時突然感覺眼前“發黑”,這才到醫院檢查。醫生得知趙大爺患有高血壓多年,再根據其發病癥狀,推斷他有可能是出現了中風前兆,經檢查明確病因,趙大爺的左側頸動脈重度狹窄,右側輕度狹窄。
專家提醒,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患者,中風前兆往往有類似困倦的現象,應引起人們的注意。八成左右的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在發病前一周左右,會因大腦缺血缺氧而頻頻出現打哈欠等犯困現象。打哈欠可使腦部供血能力得到改善,但這種改善是暫時的,因此,頻頻哈欠常預示缺血性腦中風可能會在近期發生。
TIPS
多吃這些讓血管“年輕”
黑木耳:黑木耳有防止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能防止血栓形成,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每日可取黑木耳15克煲湯或炒食。黑木耳加冰糖能降血壓和防止血管硬化。和蒜、蔥一起食用,可緩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山楂:山楂中的許多成分具有強心、擴血管、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及持久降壓的作用,有改善血循環和促進膽固醇排泄而調節血脂的作用。但胃酸過多者不宜食用,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不可空腹吃,也不宜久服。
生姜:生姜含有姜辣素,對心臟、血管均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快、血管擴張、血流加速。生姜還含有一種和水楊酸相似的化學物質,可防止血液凝固,對調節血脂、血壓,防止血栓形成有良好療效。(記者 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