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房龍作品《寬容》
2013-01-10 23:21閱讀: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1882-1944)的《寬容》一書以寬容為線索,娓娓道出從原始時代到一戰期間的人類思想的發展歷程,主要論及西方宗教歷史上的不寬容及為這種不寬容所進行的斗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為爭取寬容而戰的歷史,也是一部不寬容的歷史。他把偶像拉下神壇,卻警告人們千萬不要樹立新的偶像,他說過去的一切標簽都是錯誤的書寫,但拒絕給出正確的標簽。
房龍借用《不列顛百科全書》關于寬容的定義:寬容即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也就是說要容納別人的觀點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的說法。而歷史證明,要做到這樣一點何其艱難。正如在書中序言的寓言故事:無知山谷里的人們只能老老實實地聽從守舊老人的教誨,一輩子呆在山谷里,對于外面的世界,則不能心存妄念。如果有人試圖鋌而走險地走出祖祖輩輩的生活的山谷,就意味著對祖先的背叛與對神靈的褻瀆。一位漫游者終于突破了守舊老人枯燥乏味的說教,勇敢地走了出去。但當他發現新天地而后負傷回到故鄉時,等待他的不是同鄉們的嘉許與羨慕,而是高居道德制高點的守舊老人的嚴厲審判。漫游者最終成為了殉道者,但這并沒有引起鄉親們的覺醒,直到時代呼喚他這種人的出現,他才被作為先驅者被曾經殺害他的人所紀念著。這其實是人類歷史的縮影,實實在在的不寬容。因為不同,所以排斥,既而毀滅。文中最多的就是“守舊老人”(教皇、宗教裁判所等)對“先行者”(布魯諾、伏爾泰等)的迫害。
“大凡為寬容而戰的人,不論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總是伴隨著懷疑;他們可以誠實地相信自己正確,卻又從不能使自己的懷疑轉化為堅固絕對的信念。”房龍最反對的是世俗權力和精神信仰結合后施加給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體上的暴政。在他看來,任何絕對的信念,都包涵著潛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權力的門徑,它的暴虐本性就會顯露出來。房龍給出的解決是懷疑,對任何的觀念、理論、思維方式都要用懷疑來沖淡它繁殖、復制、獨裁的本性,就連自己都要懷疑。懷疑一切,用懷疑給一切以改善發展的余地。在房龍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開端都是樸素的,甚至可以說是浪漫的,但一旦穩定發展起來,就會落入功利主義的魔爪而萬劫不復。政治上的浪漫主義會演變成流血的暴政,帶有浪漫情懷的君主往往都墮落為暴君。
提倡寬容,即意味著跟不寬容的勢力作斗爭?!?
房龍借用《不列顛百科全書》關于寬容的定義:寬容即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也就是說要容納別人的觀點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的說法。而歷史證明,要做到這樣一點何其艱難。正如在書中序言的寓言故事:無知山谷里的人們只能老老實實地聽從守舊老人的教誨,一輩子呆在山谷里,對于外面的世界,則不能心存妄念。如果有人試圖鋌而走險地走出祖祖輩輩的生活的山谷,就意味著對祖先的背叛與對神靈的褻瀆。一位漫游者終于突破了守舊老人枯燥乏味的說教,勇敢地走了出去。但當他發現新天地而后負傷回到故鄉時,等待他的不是同鄉們的嘉許與羨慕,而是高居道德制高點的守舊老人的嚴厲審判。漫游者最終成為了殉道者,但這并沒有引起鄉親們的覺醒,直到時代呼喚他這種人的出現,他才被作為先驅者被曾經殺害他的人所紀念著。這其實是人類歷史的縮影,實實在在的不寬容。因為不同,所以排斥,既而毀滅。文中最多的就是“守舊老人”(教皇、宗教裁判所等)對“先行者”(布魯諾、伏爾泰等)的迫害。
“大凡為寬容而戰的人,不論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總是伴隨著懷疑;他們可以誠實地相信自己正確,卻又從不能使自己的懷疑轉化為堅固絕對的信念。”房龍最反對的是世俗權力和精神信仰結合后施加給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體上的暴政。在他看來,任何絕對的信念,都包涵著潛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權力的門徑,它的暴虐本性就會顯露出來。房龍給出的解決是懷疑,對任何的觀念、理論、思維方式都要用懷疑來沖淡它繁殖、復制、獨裁的本性,就連自己都要懷疑。懷疑一切,用懷疑給一切以改善發展的余地。在房龍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開端都是樸素的,甚至可以說是浪漫的,但一旦穩定發展起來,就會落入功利主義的魔爪而萬劫不復。政治上的浪漫主義會演變成流血的暴政,帶有浪漫情懷的君主往往都墮落為暴君。
提倡寬容,即意味著跟不寬容的勢力作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