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海絲明珠潮州窯



潮州陶瓷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早在新石器時期,潮州先民已能制作出印刻紋飾精美的硬軟質陶器。考古發現,潮州的陶器手工業可追溯至距今4000多年的虎頭埔窯,為廣東史前最為重要的陶器制作場所。唐代潮州窯已從制陶發展為制瓷,并形成相當規模;到了宋代,已能大量生產精致的青白瓷并銷往海外;明清兩代,青花瓷成為海禁的主要商品;至近代,陶瓷產區分布廣、產品門類多,規模日益壯大;當代潮州陶瓷產品遠銷海內外,潮州成為“中國瓷都”。


潮州,隋朝開皇十一年(591年),改義安郡而設立州治,因“潮水往復”得名。潮州窯唐宋以來在潮州廣泛分布,主要為外銷而生產。在不同時期,其瓷器的制作工藝、燒造系統、產品特征和外銷路線等諸多方面具有共性和延續性。如唐代的水車窯、北關窯,北宋的筆架山窯,明清至近代的九村窯、高陂窯、惠來窯以及楓溪窯等,都是潮州窯各個時期的窯場代表。       


唐宋青瓷  揚帆海絲


隋唐五代,是我國歷史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時期。唐武德五年(622年)李靖平嶺南,潮州歸屬唐朝。自常袞、韓愈治潮后,潮州惡劣的地理環境逐步有所改變。唐代中期,大批移民南下,帶動當地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潮州程鄉(今梅州市)水車窯及城區北關窯的生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得到發展的。


唐 北關窯青釉把壺


宋 筆架山窯青白釉獅枕   高10.7厘米 底徑16.5厘米


宋 筆架山窯素燒獅爐蓋   高15.5厘米 底徑7厘米


宋王朝長期受到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持續威脅與制約,鼓勵局勢相對穩定的南方進行航海貿易。由于南海對外貿易航線的開通,海外市場對瓷器的需求擴大,促使臨港瓷業的發展,陶瓷也因此成為海上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在海外市場需求的刺激下,北方窯工南移,把陶瓷技藝帶至南方沿海地區。筆架山窯正是在當地窯工融合外來窯工之下發展起來的,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外銷窯場。


宋 筆架山窯青白釉魚形壺   高17.2厘米 口徑5厘米 底徑6.5厘米


宋 筆架山窯青白釉瓜棱壺


自唐宋以來,瓷器是最大宗的海上絲綢之路商品,航海貿易順季風北可至日本、高麗、琉球,南可達今之東南亞、西亞。潮州瀕臨南海,位于南北航線的中點,且因季風及海流(黑潮)對航海安全的影響,使潮州的地理位置顯得更為重要,成為南北貿易的交通點,大量的遠洋船只需在這里補給,潮州港成為南北航線的中段港,舶商利用這一機會上岸進行貨物交易。宋代市舶司設立,鼓勵和規范海外貿易,主張“遵循舊法,招徠遠人,阜通貨賄”。從筆架山宋窯的創燒背景、窯址發掘及海外發現情況,足見宋代潮州生產的瓷器是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


宋 筆架山窯青白釉蓮花爐


宋 筆架山窯青白釉鳳首壺殘件


明清青花  勇闖海禁


明代的潮州府東南面海,其海岸線起自饒平縣東界鎮上東鄉,止于惠來縣神泉港西側,自古以來海盜出沒無常,當局屢禁不止。自明朝洪武至清康熙,東南沿海海防和地方治安隱患已嚴重威脅著國家的安全,朝廷不得不對海防實施管制,即“海禁”。明清纂修的《潮州府志》《饒平縣志》、明萬歷郭子章《潮中雜紀》,以及《明清實錄潮州輯事》《清宮檔案》等文獻,都以較大篇幅記述潮州柘林、南澳、碣石、靖海等沿海要沖的海防,尤其柘林為海道門戶,是番船由福建往廣東的必經之路,然而也成為倭寇、匪賊活動最活躍的地區。


清初,由于明朝殘兵敗將南逃、鄭成功占據臺灣及沿海寇賊猖獗等,內憂外患的局勢,迫使清廷繼續實施“海禁”。順治十三年(1656年)下詔:“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或資寇通盜者斬,貨物充公。”康熙元年(1662年)實施“遷界”海禁政策,盡燒民居船只,片板不許下海。雍正五年(1727年)又重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禁止國內商人到南洋貿易的規定,凡商船出海,都由官府登記人數、年貌,回時人數如有短少或增加,或年貌互異,都要追究查辦。


沿海邊民素來以販海為生,“海禁”之后,民眾生存受到威脅,冒險違法,出現了“亦民亦商亦盜”的海上武裝集團,通過販賣市場需求的商品,牟取利益。潮州窯青花瓷受海外市場需求刺激應運而生,產品源源不斷地通過海上私商銷往海外。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立的《西廂陶工碑》(現藏于潮州市博物館)載:“西廂下社民以造陶營生,凡上司府縣各衙家伙并春秋二祭軍務考校等項瓷器一概答應……”可見西廂下社的楓溪窯業,承擔當時的府縣各衙官方用瓷。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解除,雍正之后航海貿易實施了嚴格的管理制度。潮州的紅頭船成為連接南洋的主要海上交通工具,潮州瓷產區產品通過樟林、柘林等港銷往南洋。


明清 九村窯青花圖案紋碗


明清 高陂窯祥玉款青花碗   高12厘米、口徑23厘米 底徑8.5厘米


潮人潮瓷  立足南洋


清咸豐十年(1860年),依據《天津條約》,潮州府汕頭港對外開放通商,至民國初期,進出港貨物迅猛發展。汕頭港洋貨傾入主要為鴉片、棉布、棉紗、礦產物、煤油等商品,外國以此換取潮州的蔗糖、陶瓷、麻布、藥材等土特產。近代,潮州的窯場主要分布于楓溪、大埔、饒平。《潮州志》載:“潮州陶瓷產品,除銷行當地外,運銷出口尤多,計至廣東南路一帶,閩、浙、京、滬各地,又至香港、暹羅、安南、南洋群島等處。”


楓溪因臨近汕頭港,瓷業生產迅猛發展,鄉間能人吳子厚、吳潮川引領鄉民發展瓷業生產,楓溪瓷區形成了如合大瓷廠、榮利瓷廠、陶真玉瓷廠等為主及家庭作坊為輔的規模化生產,計有300多家,擁有30多座龍窯,產品有中溫的米黃釉、色釉、彩繪為主的日用瓷和陳設瓷。特別是創燒了大窯五彩,成為能與洋貨競爭的主要品種。大埔瓷區發揮傳統優勢,生產高溫的青花瓷和青花紅綠彩瓷以及釉上彩,產品主要為日用瓷。《大埔縣志》就瓷器銷各省及南洋各埠的記載:“同治十年(1871年)對外貿易額是3889.459兩,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增至11912.478兩,遠程帆船當最盛時不下數百艘。”另據民國25年(1936年)《潮州志》載:“大埔縣銷往南洋各地的產品,有高陂土碗100萬擔(每擔100只)。”饒平瓷區主要集中于九村,產品以釉上彩瓷、青花瓷及紅綠彩的盤碗為主。


清末 和興款青花人物紋撇口瓶   高35厘米


清末 楓溪窯吳錦合人物瓷磚   高12.5厘米


在20世紀20~30年代,楓溪陶瓷業進一步發展。謝雪影在《潮梅現象》中說:“潮瓷為土貨出口之大宗……潮屬楓溪,素為出產瓷器最多地方,水陸運輸,均極便利,銷路異常活躍,該區人民業此者,約占十之七八。全潮人民,日常用具之瓷器,多采辦該區出品,其余大部分傾銷南洋……潮梅瓷器出產,經汕頭出口者,每年值五百萬元,楓溪瓷為最多。”


潮州瓷產區重視人才培養,以提高產品質量。《潮州志》載:“二十年(1931年)間,金山中學特增陶瓷一科于楓溪吳氏宗祠,以從事技術改良之講習”;“二十三年(1934年)曾聘德國技師前至考察,而謀改進”。1943年秋,高陂成立廣東省立高陂陶瓷職業學校,學校開設了設陶瓷美術專業初級班和高級班,初級班教授初中課程和美術專業課,高級班招初中畢業生,教授高中課程和美術專業課,學生80人,1949年春該校停辦。


1943年《大埔縣志》在談及該縣的貿易時寫道:“以高陂碗行為最大,每年營業額連饒平過境產物,合計最多時達二百余萬元,最少時也當有百萬元左右。”


近代 楓溪窯榮利款藍地花卉紋筒瓶  高22厘米


近代 楓溪窯陶真玉五彩達摩像   高26厘米


近代,在“下南洋”的背景下,以楓溪為主的潮人陶瓷業者與東南亞陶瓷業關系非常密切。20世紀初,東南亞一帶發展橡膠業,由此促進陶膠杯的大量需求,帶動陶瓷業生產。之初,產品從楓溪運往東南亞;之后,由于諸多原因,潮人逐步進行當地化生產。東南亞潮人瓷業為尋求長期發展,以滿足當地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品線不斷延伸,至今新加坡的陶光、源興、源發、三美光等,馬來西亞的陶海濱、缶涵(佳麗登)、黃善合、永發興、吳豐成等,泰國的昌盛、陶弘泰等,這些東南亞的陶瓷業大多數仍為潮人家族經營。


近代 楓溪窯德全興款白釉塑八仙立像   高21厘米


近代 陶玉峰款楓溪窯五彩花蝶紋盤   高4.5厘米 口徑23.5厘米


 近代 楓溪窯紅釉梅花紋通花瓶   高24.5厘米


近代 楓溪窯如合款五彩博古花卉紋天球瓶   高26.5厘米


20世紀30年代之前,楓溪陶瓷業生產工藝各方面處于傳統的原始階段;30年代之后,在海內外各方面的影響下,經過各方努力,楓溪已經能夠生產精細釉瓷,作坊規模、外銷能力有了明顯進步,產品逐步形成地方特色,成為這一時期中國鄉村半工業化特色產業的典型。


當代瓷都  播譽五洲


當代陶瓷業是潮州陶瓷史上最輝煌的興盛時期。1949年之后,高陂屬今梅州市,楓溪屬今潮州市。高陂、楓溪各自成為廣東省兩大陶瓷產區。1959年,楓溪及城區的400多家私營作坊通過公私合營及合作化改造,基本形成了國有及集體陶瓷生產體系。以陶瓷工業公司為主體的陶瓷生產系統,擁有瓷一至瓷九廠,陶一至陶三廠,以及美術廠、彩瓷廠、炻瓷廠、建筑陶瓷廠、韓江瓷磚廠、瓷釉廠、瓷泥廠、陶瓷顏料化工廠、(國營)彩瓷廠、(二輕)彩瓷總廠。1990年之前,這些陶瓷企業是廣東省重要的外匯創收單位。


1990年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營企業迅速崛起,涌現出一批規模化生產的民營陶瓷企業,它們成為經營主體,壯大了潮州陶瓷體系的規模。潮州陶瓷企業達3000多家,其中規模上企業300多家,產值超百億,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通過資金、技術、新產品開發及外銷等優勢,使潮州陶瓷業在國內擁有重要的地位。2004年,潮州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中國輕工業總會授予“中國瓷都”稱號。近年來,潮州陶瓷業不僅形成了產業集群,還在藝術瓷創作上有了較為全面的發展。在完成產業規模化之后,產品結構正朝著環保、節能、及更具文化內涵、高附加值等方向發展。


1959年楓溪窯湯窩   高11厘米 口徑22厘米


1962年楓溪瓷一社造青花提梁壺   高32厘米


當代 楓溪窯林鴻禧款劉海戲蟾像


當代 楓溪窯陳鐘鳴款五彩人物像   高39厘米


當代 吳瑞全款提梁壺   高16厘米


當代 陳明良款佛像    高42厘米


當代 陳震款李白舉杯邀明月像    高31厘米


當代 五彩雙耳花瓶    高98厘米


綜上所述,潮州窯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重要的外銷窯場。從潮州窯的發展歷程看,可分為唐宋時期、明末清初、近代、當代四個興盛時期。自唐宋以來,在海外市場需要的刺激下,產品大量銷往海內外,潮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也印證了潮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重鎮。


※ 本文根據廣東潮州/李炳炎《海絲明珠潮州窯》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于2015年《收藏》09月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潮州瓷:傳承千年的民窯精品
潮汕民風民俗歷史——宋代潮州陶瓷
潮州筆架山窯:北宋東南沿海的重要窯場
潮州筆架山上,藏著一條龍……
宋窯遺址,潮州瓷文化的發源地
行銷海內外的潮州窯陶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河津市| 中西区| 合川市| 河北省| 泰来县| 彭阳县| 繁峙县| 太保市| 达拉特旗| 彰化市| 建宁县| 酒泉市| 明星| 昭觉县| 辽宁省| 天峨县| 营口市| 南雄市| 阿克| 新乡县| 清原| 岱山县| 冕宁县| 年辖:市辖区| 萝北县| 江西省| 石阡县| 曲周县| 三门峡市| 酒泉市| 安平县| 松江区| 谷城县| 内江市| 酒泉市| 仁怀市| 托克逊县| 大港区| 九台市| 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