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藥物組成: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栝樓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小柴胡湯藥物: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七味。
結合條文對比藥物:
“胸脅滿”,是柴胡證,小柴胡胸脅苦滿,柴桂姜胸脅滿。
“小便不利”,提示津液不足,前邊已經說過“已發汗而復下之”,明顯告訴我們津液丟失太多,以至于小便變少。亡津液故也。
59、大下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渴而不嘔”
“渴”,是花粉證,此處渴不是津液分步不均導致,也是亡津液故也,津液不足導致。
“不嘔”,我們知道“嘔”是生姜半夏證,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172、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小柴胡證有“喜嘔”,方中含有生姜半夏。柴桂姜里特意說出“不嘔”,然后方中沒有半夏生姜。或者理解為柴桂姜是小柴胡變化而來,因為不嘔就去掉半夏生姜。
“但頭汗出”,前面說了津液丟失太多,小便需要津液,所以小便不利了,出汗也需要津液,所以出汗也只剩下局部了。
“往來寒熱”也是津液不足的表現,柴胡劑多有往來寒熱,另外桂麻各半湯,桂二麻一湯也有如瘧狀。
“心煩”,桂枝可以心煩,五苓散煩渴,桂枝湯半日許復煩。干姜可以心煩,甘草干姜湯煩躁,干姜附子湯晝日煩躁不得眠。
“微結”,就比較難懂。到底結的什么?
147上承146的柴胡桂枝湯,146有“心下支結”,會不會是輕度的心下支結,心下微結?柴胡桂枝湯里有芍藥緩解肌肉拘攣,柴桂姜里沒有芍藥呀。
147下接148,宋本148有“陽微結”,會不會是陽微結簡稱了?不過陽微結概念也不夠明確,結的什么?我們只看到里邊有“大便硬”。
大便硬?
再回到30條,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出現了“陽明內結”,意思比較明確,陽明內結應該就是大便秘結,再看方子用了甘草干姜湯,柴桂姜中也包含了甘草干姜湯。
那可能“微結”就是輕度“陽明內結”,陽明微結,簡稱微結。
也就是大便微結,藥證的話就是干姜證。
熟悉胡希恕的朋友應該知道,胡老用柴桂姜有個指征,就是大便干。并且認為148條不應該用小柴胡,而應該用柴桂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