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大師作品欣賞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江蘇宜興人,生于中國江蘇宜興屺亭橋。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后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后在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
徐悲鴻的作品,無論是油畫、國畫還是素描,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畫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義的光與色的表現與古典主義嚴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結合。在早期中國油畫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鴻。在素描方面,徐悲鴻成績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繪畫訓練的習作,為他的國畫和油畫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又是具有欣賞和研究價值的藝術品。其一生中,僅畫人體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鴻在國畫方面的造詣也很深厚。他是國畫創新的藝術實踐者,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第一個把歐洲古典現實主義的技法融入到國畫創作中,創制了富有時代感的新國畫。以人們熟知的畫家的馬畫為例,從這類作品中既能欣賞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造型和筆墨之美,又能觀察到物象局部的體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鴻憑藉著他的天才智慧、堅毅的精神和畢生的努力,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壇上少有的能夠全面掌握東西方繪畫技法的藝術大師。
徐悲鴻擅長中國畫、油畫和素描,在創作上他以“師法造化,尋求真理”為原則,作品多取材現實生活,或借古喻今,寄托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情懷,如《田橫五百士》、《九方皋》、《徯我后》、《愚公移山》等。他長于畫馬和獅、牛、貓、鷹、雀等各種動物,生動傳神,各有寓意。在抗日戰爭期間,以風雨雞鳴和躍起的雄獅、奔騰的馬,表達對中華民族覺醒奮起的熱望。在創作理論上,徐悲鴻主張改良中國畫。他注重素描的嚴格訓練,提倡師法造化,反對因循守舊。
徐悲鴻長期致力于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干。其中不乏我國近現代很多大師,像李可染,吳作人,傅抱石等,他們都是在徐悲鴻的引薦下不斷為人所知??梢哉f,徐悲鴻是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伯樂,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