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戚與儒生
1.1 公元前45年王莽出生于長安,姑媽王政君是漢元帝皇后,王氏家族為外戚。漢元帝駕崩后王政君升格為皇太后,王莽的舅舅王鳳擔任權傾朝野的大司馬。
1.2 外戚可以靠關系上位,但王莽自幼學習儒家,并按照儒家規范生活,成為王氏子弟中為數不多的儒生,受到關注。
2、踏上政壇
2.1 王莽的舅舅、當朝大司馬王鳳病重,王莽悉心照料,深受其賞識。王鳳臨終前將王莽托付給皇太后王政君。
2.2 在王政君的關照下,王莽擔任漢成帝身邊的近臣黃門郎,隨后步步升遷,獲封新都侯。
2.3 封侯后的王莽仍然遵循儒家規范,區別于窮奢極欲的王氏子弟。朝野上下都認為他是王氏家族的希望。公元前8年,37歲的王莽當上大司馬。
1、中斷的改革
1.1 西漢中后期災異頻發,朝野普遍認為這是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的結果。長此以往,漢家天命將要轉移。王莽當上大司馬后被寄予改革的厚望。
1.2 王莽一方面清理門戶,驅逐了家族中的紈绔子弟,一方面著手改革。
1.3 公元前7年漢成帝駕崩,漢哀帝繼位,王氏家族遭貶斥,王莽失去了大司馬的職務。改革也就此夭折。
2、重回政壇,獲封安漢公
2.1 公元前1年25歲的漢哀帝駕崩,臨終前根據“天命轉移”的觀念試圖傳為給董賢,為太皇太后王政君所阻。
2.2王政君召王莽入宮,封其為大司馬,執掌朝政。王莽逼死董賢,選擇漢成帝侄子、中山王劉箕子為帝,就此立下“挽救漢室”的大功。
2.3 地方官進獻祥瑞,朝中群臣群起響應,王莽因功獲封安漢公,即安定漢家天下之意。
3、成為假皇帝
3.1 名儒劉歆提出五德始終說,認為漢家天下天命即將轉移。王莽萌生取而代之的念頭,并開始按照儒家學說進行一系列改革。
3.2 公元6年,年僅14歲的漢平帝駕崩,這是連續第三位沒有留下子嗣的西漢皇帝了,王莽確信天命將轉移到王氏頭上。
3.3 王莽以攝皇帝的身份舉行祭祀大典,表示自己是朝政的實際掌握者。隨后王莽又把自己的名號升級為假皇帝,即代理皇帝,距離稱帝僅一步之遙。
1、建立新朝
1.1 王莽通過禪讓的形式,從劉氏手中取得天下,創建新朝。史稱新莽政權。
1.2 優待劉氏宗親,穩定政權。
1.3 搭建執政班底,尤其重用名儒劉歆。王莽經常和他討論改革計劃。
2、王莽改制
2.1 田制改革:根據周禮,發布王田令,限制西漢中后期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試圖公平地重新分配土地。
2.2 頒布私屬令:禁止買賣奴婢。
2.3 限制商業:對鹽鐵等實施朝廷專營,取消富豪的財富基礎;實施幣制改革,減少富豪財產。這從根本上限制了商業活動,驅使人們務農。
2.4 改制造成社會動蕩,相繼廢止。
1、被“奇怪戰爭”拖垮的財政
1.1 王莽依據儒家設想的天下秩序,強行降低匈奴的政治地位,惹怒匈奴首領,致使漢匈關系高度緊張。
1.2 王莽在邊疆屯駐大軍,但又不敢進軍打擊匈奴。這一局面持續十多年,為了供養前線軍隊,嚴重消耗了朝廷的財政。
1.3 民眾負擔沉重,天災人禍不斷,社會動蕩。
2、新朝覆滅
2.1 山東的赤眉軍和湖北的綠林軍發展得如火如荼,后者公開打出了“復興漢室”的旗號。
2.2 公元23年綠林軍攻陷長安,王莽死亡,新朝覆滅。
3、王莽的三大遺產
3.1 短期遺產:東漢王朝從多個維度繼承了新朝傳統,如篤信天命、重視禮制等。
3.2 中期遺產:王莽將傳說中的“禪讓制”落到實處,為后世繼承。魏晉南北朝的360年間,禪讓成為政權更替的主要模式。
3.3 長期遺產:新潮覆滅標志著儒家思想限制皇權的努力徹底失敗,從此儒家淪為皇權的附庸品和修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