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是誰?他是英國百年經典童話《柳林風聲》中,那只坐擁蛤蟆莊園、打扮時髦,又熱愛冒險的蛤蟆。
作者羅伯特·戴博德畢業于劍橋大學,多年后,想為普通人寫一本揭開心理咨詢神秘面紗的書,于是他決定用為《柳林風聲》寫續集的方式來呈現這本書。
這本書中,作者羅伯特·戴博德給蛤蟆設定了不怎么快樂的前半生——蛤蟆的前半生是被父母規劃好了的,7歲去私立學校寄宿,好不容易考入大學,父母卻要求他學習他不喜歡的歷史專業,畢業后又被迫回家繼承讓他倍感壓力的家業。正因為從沒做過自己,所以在父親離世、母親投奔妹妹生活后,蛤蟆迷失了自我,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不斷把事情搞砸,也不停被朋友指責。終于有一天,迷茫又自責的蛤蟆內心防線坍塌,陷入了抑郁中。
于是,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勸說下拜訪了心理醫生蒼鷺,通過十次心理咨詢,蒼鷺成功幫助蛤蟆先生走出抑郁,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和目標。
書中蒼鷺醫生所采用的心理咨詢方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伯恩,于20世紀60年代創建的人際溝通分析學理論,也就是用人際溝通的方法來解決心理問題的理論,簡稱TA理論。TA理論認為,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會對他的一生產生決定性影響,所以咨詢師一般會先幫助來訪者通過回憶童年來理解自我,然后再幫助他們作出改變。蒼鷺醫生利用TA理論,分三個階段幫蛤蟆先生走出了抑郁。
第一階段,為心理咨詢作好準備
睿智的蒼鷺醫生,首先分三步幫助蛤蟆做好了心理咨詢的準備:
第一步,蒼鷺醫生讓蛤蟆給“情緒溫度計”打分,通過這個辦法,他讓蛤蟆意識到自己是時候來做心理咨詢了;
第二步,蒼鷺讓蛤蟆搞明白了只有當蛤蟆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他人才想來咨詢時,咨詢才算真正開始;
第三步,蒼鷺讓蛤蟆對咨詢抱以了正確的預期,他告訴蛤蟆,咨詢的結果好不好,關鍵取決于蛤蟆自己。
當蛤蟆真正做好了心理咨詢的準備,蒼鷺醫生才帶著蛤蟆走入下面的階段。
第二階段,理解“自我狀態”
蒼鷺醫生在這個階段,化身為老師,給蛤蟆上了全新的一課。他告訴蛤蟆——“自我狀態”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和感覺會構成一套內在系統,然后通過相應的行為表現出來。它包括三種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并不是指一個人行為幼稚,表現得像兒童。而是指他在特定情境下表現出自己兒時的行為,并伴隨當時的經驗和感受。
“父母自我狀態”并不是說一個人為人父母的狀態,而是指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重演自己父母的行為、感受和想法。
“成人自我狀態”則是指我們表現得更像當下的自己。在這種狀態里,我們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困擾,我們會理性思考當下的狀況,再決定該如何應對。
通過蒼鷺的引導,蛤蟆回憶了童年,他認識到自己很多時候都是處于“兒童自我狀態”中,而當自己偶爾處于“父母自己狀態”時,還會在內心不停批判自己。最終蛤蟆想明白了,想找到自己的“成人自我狀態”,他就得先學會對自己負責。
第三階段,改寫“人生劇本”
當蛤蟆理解了三種“自我狀態”,蒼鷺醫生開始著手幫他改寫“人生劇本”,好徹底帶蛤蟆走出抑郁。
蒼鷺醫生告訴蛤蟆,所有人都會按照下面這四個 “人生坐標”去寫他的“人生劇本”:
1. 我不好,你好;
2. 我不好,你也不好;
3. 我好,你不好;
4. 我好,你也好。
除了最后一個坐標是人們成年后有意識的選擇,前三個都是人們在童年無意識中形成的。
一個人一旦在童年時確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標”,他就會在日后選擇相應的“心理游戲”去演繹他的“人生劇本”,而“心理游戲”是指一個人會根據自己的“人生坐標”,對所有事都有個心理預期,然后再在潛意識里找合適的人配合自己達到這個心理預期。
比如,當一個人處于“我不好,你好”的坐標里,最喜歡玩的幾種心理游戲有“可憐弱小的我”、“我真不幸”以及“無論我做什么都要愛我”。這也正是蛤蟆的坐標。
當蛤蟆跟著蒼鷺醫生深刻剖析自己以后,他終于明白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愚昧,竟抱著一個討厭的“人生劇本”演得不亦樂乎!茅塞頓開的蛤蟆就像一個摘掉擋住光線的墨鏡的人,終于開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并重新找回了生活中的樂趣,走出了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