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人類學的一代宗師費孝通認為,生育制度是指包括結婚、生殖以及撫育孩子在內的一系列社會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婚姻、家庭、夫婦關系、親子關系、代際傳承、親屬制度等,是一系列人為的制度安排和社會文化。這些安排的目的,都是為了代際傳承、種族綿續,最終維持社會結構的穩定。
費孝通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有機整體。社會結構完整必須依賴于人口的平衡,但是人總會有一死,死亡會破壞這一平衡,這時候就需要新人頂替上去,修復受到破壞的社會結構。因此,社會必須得有一個新陳代謝的機制。
新人從何而來?就得靠生育。生育包括兩個環節——生殖和撫育。但是,人類生育與個體利益是有矛盾的。新生命的造成,卻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是典型的“損己”行為。因此,人類從自身利益出發,要想方設法避免生育,跳出從性愛到生殖的閉環。
但是另一方面,從社會結構來說,維持人類的綿續,又必須要生育。這就造成了個人利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方式就是生育制度,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歷史中延續下這一整套解決辦法。
婚姻制度的本質,就是為了保證新個體的成長,確定雙系撫育,維持社會結構的完整和穩定。
首先,婚姻制度協調了性與社會的沖突?;橐鲋贫染桶研陨钕拗圃诨橐鲫P系里,為夫妻更有效撫育子女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婚姻制度為生育提供保障。通過婚姻制度,就把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銜接了起來,確保孩子成長為合格的社會新分子。
而就一對夫妻來說,最完美的婚姻生活,就是夫婦社會上的合作需求與夫婦感情上的滿足能夠統一。由此形成的和諧關系,費孝通稱之為契洽,也就是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的統一。
在中國社會,夫婦間的合作歷來偏重事務合作,而缺乏感情上的滿足。
總之,人類社會為了新陳代謝,男女通過婚姻制度成立家庭。家庭的出現,成為人類社會新陳代謝的必要條件。
夫妻關系,再加上親子關系,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穩定結構,統一于家庭當中,這就是費孝通所稱的“家庭三角”,這也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通過親子紐帶,穩固了家庭的結構。
那么,夫婦如何能夠保證孩子撫育得好呢?費孝通先從空間的角度,根據小家庭、大家庭、社區三個概念來梳理孩子成長的路線。
在小家庭里,夫妻雖然居住在一起,但是各有各的生活空間,比如男主外、女主內。而在親子關系方面,孩子逐漸長大,親子關系也跟著疏遠。夫妻雙系撫育達到一定階段之后,子女長大成人,脫離原有的撫育團體去成家立業,走向社會,最終親子聯系被逐漸切斷。
再看大家庭。大家庭指較廣的親屬團體。不過即便在大家庭之中,依然是由不同的父母子基本團體構成,所以大小家庭的基本結構是一致的。
這些不同的大小家庭最終形成社區,各個社區的社會分工可以不盡相同,但是社會結構必須是完整的,必須能滿足每個人的生活需求。必須不斷地有新的社會分子加入,且必須經過一番訓練,才能在社會中得到正式的成員資格。
新社會分子需要在家庭中經歷社會化的訓練,這個過程會產生世代隔膜、社會性斷乳、成年儀式等現象,最終子女成為合格的社會分子。
所謂的社會繼替,就是人類社會中新人替換舊人的位置。社會繼替需要規則,包括社會職位,對物和對人的各種義務和權利,以及所擔任的工作,如此一代代地傳遞下去,以維持社會結構的完整和個人的生活。
社會繼替的方式很多,有禮法規定的嫡長子繼承制,這也是古代最常見的方式;有遺言,比如《水滸傳》里晁蓋的遺言。如果沒有做好繼替工作,那么社會結構的穩定就會失衡。
在費孝通看來,社會繼替是整個生育制度的關鍵。在親屬體系下,社會繼替有兩個突出現象:世代參差和單系偏重。
七、總結
費孝通寫作此書之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戰爭、天災等災害,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存續和文明傳統的綿延,為此,30多歲的費孝通滿懷抱負,要一探社會的究竟,《生育制度》就是回答傳統社會如何延續自身,社會何以維持和繼替的問題。他從家庭入手研究社會,將眼界拓展到人類和文明傳統賴以生生不息延續當中,奠定了中國本土社會學發展的理論基礎。本書盡管出版于70余年前,但如今仍然是認識現實問題的重要工具,值得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