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在今天是一個被全世界人唾棄的詞語,雅爾塔會議幾乎被公認為是形成冷戰悲劇的罪魁禍首,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西方社會一直以來有一個主流認識,那就是雅爾塔會議上的羅斯福與丘吉爾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過度的讓步,才造成了冷戰,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種看法?類似觀點對今天的世界格局有什么影響?
《雅爾塔》的作者浦洛基是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同時又是在烏克蘭長大的俄裔學者,所以他能更好地站在雅爾塔會議中博弈的兩方視角來看。他主攻的專業領域是波蘭與烏克蘭的關系史,而烏克蘭與波蘭的問題正是雅爾塔會議的事件核心問題。這讓他能夠抓住關鍵看本質,看清楚三個巨頭在談判中真實的考慮。
一、為什么要舉行雅爾塔會議?
1. 1944年下半年,二戰歐洲戰場進入收尾階段,納粹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西線的英美盟軍光復法國,但進攻勢頭被遏制;蘇聯紅軍在東線收復全部失地,開始向德國本土挺進。
2. 蘇聯占據的地盤越多,戰后的勢力范圍就越大,國際地位也越高。這是西方國家不愿意看到的。它們和蘇聯人談判。
3. 會談地點選在了蘇聯南部的雅爾塔。從1945年2月4日到11日,同盟國三巨頭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了為期八天的博弈。
二、大國博弈背后的利益交換
1. 德國問題:
(1)分割德國:斯大林提出把德國分成三塊,由美、英、蘇分別占領。羅斯福和丘吉爾沒有異議,但丘吉爾要求法國也參與占領,經過討價還價,也達成共識。
(2)戰爭賠償:蘇聯要求獲得德國大部分工業設備,并索取巨額賠款。英美表示反對。直到全體大會結束,各國對賠償金額仍然沒有達成一致。不過戰后,考慮到德國財政破產,戰勝國都放棄了索賠。
2. 波蘭問題:
(1)針對蘇聯占領波蘭東部領土:蘇聯強調該地區屬于烏克蘭,蘇聯將其納入版圖是合理的。作為安撫,蘇聯把一部分德國領土劃給波蘭。丘吉爾權衡再三,表示接受。
(2)波蘭合法政府:有兩個聲稱代表波蘭的政府,一是在英國活動的波蘭流亡政府,另一個是蘇聯扶持的盧布林政府。誰才有資格統治戰后的波蘭,英國和蘇聯產生了巨大分歧。最終蘇聯承諾,吸納波蘭各界人士組成聯合政府,同時默認英國控制希臘。英國表示同意。
3. 對日作戰問題:
(1)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了壓倒性優勢,但日軍的抵抗給美軍造成了很大損失,而且越靠近日本本土,抵抗越激烈。另外,日軍還侵占著中國大片領土,要對付他們,美軍又得付出傷亡。美國迫切希望蘇聯進攻日本。
(2)蘇聯要求獲得在40年前在日俄戰爭中失去的東西,包括獲得日本的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對中國旅順、大連及中東鐵路的控制權。經過羅斯福和斯大林的密探,達成一致。
(3)羅斯福和斯大林還就朝鮮擺脫日本統治,完成獨立,西方列強恢復東南亞殖民地等事項達成共識。
4. 聯合國問題
(1)羅斯福時日無多,把創建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視作自己最大的政治遺產,極力促成。蘇聯和英國原則上同意,但存在諸多分歧,羅斯福需要解決。
(2)常任理事國的構成:羅斯福設想以美英蘇中四國為常任理事國,丘吉爾和斯大林反對中國入常。但羅斯福堅持,因為要維護亞洲地區的和平,中國不可或缺。最終,蘇聯因為在對日作戰問題上從中國身上撈取了不少好處,默許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之一。而英國執意把法國拉進來,提升西歐的話語權。羅斯福順勢提議法國和中國雙雙入常,丘吉爾接受了。五大常任理事國的格局由此奠定。
(2)蘇聯席位:蘇聯提出,16個加盟共和國都要成為聯合國成員,擁有16個席位。經過協商,羅斯福答應給蘇聯三個席位,即蘇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三、雅爾塔會議的評價與影響
1. 雅爾塔會議結束后,英美政府陸續將相關內容向特定人群公布,激起反響。美國軍政界對此提出種種質疑。主要意見是,羅斯福出讓了太多利益給蘇聯,嚴重損害了美國利益。
2. 本書作者指出,冷戰的根源在于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和蘇聯根本對立,雙方的國家利益也存在巨大沖突。這決定了雙方的結盟只能是暫時的,當共同的敵人消失,對抗才是必然。而雅爾塔會議,避免了對抗的擴大和升級,因此總體而言利大于弊。
3. 雅爾塔會議的正面影響:
(1)西方與蘇聯劃定勢力范圍,維護了自身利益。
(2)確定國界,確保內部穩定。
(3)促成聯合國誕生,維護戰后國際秩序。
《雅爾塔協議》之下的所謂雅爾塔框架,是對世界上兩個陣營勢力范圍的重新劃分,蘇聯成為此次會議最大的贏家,其所有主要利益的訴求都得到了滿足。在這個框架內,冷戰格局基本形成,直至蘇聯解體的45年間,整個世界都是在這個框架內運轉。中國無疑是這個體系最下面的那塊基石,我們巨大的犧牲,換來了世界的均勢,卻在這一體系消失的那一刻,依舊是一無所得。
弱國無外交,這不是一句平平的話語,這里搬出這張很多人熟知的照片,是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失落無助的表情。在寫了上面這些文字之后,這張照片顯得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