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的病因病機
慢性腎炎的主要臨床特點是水腫、蛋白尿或伴有高血壓,病程綿長,遷延不愈。
時振聲教授認為慢性腎炎的主因與寒濕的侵襲有關,如《素問· 氣交變大論》說:“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體重煩冤” ,“ 歲水太過,寒水流行,邪害心火?……?甚則腹大脛腫” ( 《黃帝內經素問》140頁) 。《素問· 氣厥論》又提到:“ 肺移寒于腎為涌水"( 《黃帝內經素問》74頁) ,《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篇》日:“ 若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 《靈樞經》12頁) ,
說明了外受風寒,與汗出水濕相合,可以傷及脾腎。如《金匱要略·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云:“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表罩冷濕,久久得之?…… ? ” ( 《金匱要略》42頁) ,某些慢性腎炎脾。腎陽虛而無水腫的患者,多有此臨床表現,與傷于寒濕有關,《金匱要略·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從脾治,用甘姜苓術湯,即是尤在涇稱之為燠土以勝水之法,也說明腎著的患者脾腎俱虛。但是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則多與外感風邪有關,與急性腎炎的發病相似,又如《素問· 水熱穴論》提到:“ 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肘腫”( 《黃帝內經素問》113頁) ,以及《靈樞· 論疾診尺篇》云:“ 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窗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靈樞經》144頁) ,《素問· 平人氣象淪》日:“ 面腫日風” 等都說明了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多于外感風邪有關。由上可知導致慢性腎炎的病因病機與脾腎虛損有關,亦與風、寒、濕邪有關。
慢性腎炎水腫的論治
時振聲教授認為慢性腎炎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水腫,腎炎初期的水腫,邪盛而正氣不衰,治療上比較容易,至慢性階段則大多均屬虛證,治療上比較困難,要注意邪正之間的關系。中醫學認為水腫病機一般多與肺、脾、腎三臟有關,水為至陰,其本在腎;水化于氣,其標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因此在治療上應從肺、脾、腎三臟入手。肺、脾、腎三臟的關系,是說明病情由淺入深的過程,慢性腎炎在急性發作階段或病初時,多有肺失宣降的現象,但同時常伴有脾虛水腫的病機,再進一步發展,則有脾腎兩虛的現象。由于臨床表現變化多端,有時夾有瘀血,有時濕郁化熱,因此治療過程中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要注意本虛( 肺、脾、腎三臟虛損) ,又要注意標實( 水腫) ;要認清其本質有正虛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現象有化熱、夾瘀的一面。
關于水腫的治療,《素問· 湯液醪醴論》云:“ 平治于權衡,去菀陳荃??……開鬼門,潔凈府” ( 《黃帝內經素問》27頁) 。張景岳在《類經》中釋道:“ 然肺金生于脾,腎水制于土,故治腫脹者,必求脾肺腎三藏,隨盛衰而治得其平,是為權衡之 道也?……?菀,積也;陳,久也;莝,斬草也,謂去水氣之陳積,欲如斬草而漸除也?……?鬼門,汗孔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陰之屬也,故曰鬼門;凈府,膀胱也,上無入孔而下有出竅,滓穢所不能入,故日凈府。邪在表者散之,在里者化之,故日開鬼門,潔凈府也。” 劉河間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云:“ 平治權衡者,察脈之沉浮也;去菀陳莝者,疏滌腸胃也;開鬼門、潔凈府者,發汗,利小 便也。后世大多數醫家都認為去菀陳莝者,即是從大便瀉出體內積水,故《金匱要略· 水氣病脈證并治》治療水腫的原則有;“ 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 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 《金匱要略》53,54頁) 。有人認為《靈樞· 九針十二原》云:“ 菀陳則除之” 一句,菀陳是指體內郁積陳舊之物,根據楊上善注《黃帝內經太素》說:“ 菀陳,惡血聚也,有惡血聚,刺去也",故主張去菀陳莝是指除去血中郁滯之意。由于血中郁滯,血澀不通,因而產生水腫,故可認為去菀陳莝是活血化瘀利水方法。從肺、脾、腎及瘀血四個方面,來論述時老用仲景學術思想治療慢性腎炎水腫的經驗。
(1)慢性腎炎水腫從肺論治
時老認為此法多用于慢性腎炎水腫同時兼有表證的患者,其內容在《金匱要略》已有詳細論述,《金匱要略· 水氣病脈證并治》云:“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疫,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 ,“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論其治法,多宗仲景:“ 諸有水者??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其具體方證為“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 《金匱要略》52,53,54頁) ,時老認為肺主皮毛,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宣肺發表則肺氣得丌,三焦水道通利,水液得以下輸膀胱而有利尿消腫的作用。關于治療方劑不僅可用越婢湯,像大、小青龍合五苓、五皮之類靈活加減亦可取得滿意療效。時老通過臨床驗證體會到,用宣肺利水的具體適應證有三:①病程短;②有肺經癥狀;③ 合并外感。凡符合這三個適應證中的任何一個,臨床使用即能獲效。
1)用于病程短者
( 臨床驗案) :喬某,男,17歲,病歷號8884。因全身浮腫20天住院,伴有腹水,診斷為慢性腎炎。初用胃苓湯合五皮飲,每同尿量僅600~700毫升,以后改用越婢湯合胃苓湯加減,尿量明顯增加,每日尿量均在1000毫升以上,最多每同達到1900毫升,直至水腫消退。有的病人病程短,入院后未用宣肺利水,而使病程延長,如林某,男,31歲,病歷號6852,因浮腫20天住院,入院時有腹水,腹圍85厘米,開始用健脾利水,腹圍增至88厘米,以后改用溫脾利水,行氣利水,腹圍繼續增至91厘米,以后又用溫腎利水,尿量仍不多,腹圍增至102厘米。因合并胸水而呼吸不利,同時鼻衄咳嗽,脈弦滑,苔薄黃,出現肺經癥狀,方用宣肺利水法,以越婢湯合五苓散加車前子,鮮茅根,1周后尿量由每日800毫升增至1100~1900 毫升,因周身癢,麻黃改為浮萍,服藥2個月,水腫全消,腹圍減為76厘米。
2)用于有肺經癥狀者
劉某,男,24歲,病歷號3882。因面部及下肢浮腫3月住院,同時有咳嗽吐痰,腹脹尿少,腹圍93厘米,脈浮滑小弦,舌苔薄白,予宣肺利水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五皮飲加車前草,牛膝等加減治療半個月,尿量增多至每日1000~1600毫升,體重減少5公斤,以后因肺經癥狀消失,脈象不浮,改用健脾利濕法而痊愈。
3)合并外感
因為肺主皮毛,有的病人有外感發燒,經用宣肺利水而使尿量增多,如扈某,男,31歲,病歷號11715。因全身浮腫3月余,伴高度腹水住院,在病程中因外感發燒,尿量減至每同350~450毫升,中藥用麻杏石甘湯加銀花、連翹、竹葉、滑石,四劑后又改為越婢加術湯合五皮飲加車前子,8天后尿量增至1500~2000毫升。
由以上舉例可見,凡是病較短患者,或有肺經癥狀,或有外感,皆可用宣肺利水之法加以治療,本法用后患者并不出汗,而是尿量明顯增多,由于肺氣得宣,水濕得下,即啟上竅而利下竅之法,亦是中醫所況的“ 提壺揭蓋” 之法。
(2)慢性腎炎水腫從脾論治
時老認為此法用于病程稍長,伴有脾虛表現的水腫患者,其內容屬于《金匱要略》“ 皮水” 的范疇,《金匱要略· 水氣病脈證并治》云:“ 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肘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 ,“ 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其具體方證為“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術湯主之” ,“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52,53,55頁)。時老主張癥見四肢浮腫,面色蒼白,納呆便溏,疲乏無力,苔白脈弱者,亦可用防己黃芪湯,五苓散加黃芪、陳皮,或外臺茯苓飲等加減治療。時老通過臨床驗證體會到,治療脾虛型水腫,可以健脾與利水相結合,或健脾與行氣相結合等不同方法。
1)健脾與利水相結合
( 臨床驗案) :陳某,男,53歲,住院號8859,因全身水腫反復發作4年,此次
浮腫10天住院。入院時,腹圍86厘米,下肢水腫較著,化驗室檢查白蛋白1.0克%,球蛋白1.8克%,總膽固醇定量394毫克%,血沉113毫米/d, 時,非蛋白氮64.5毫克%,二氧化碳結合力53.76容積%,診斷為慢性腎炎。腎病型,入院后中醫辨證為脾虛水腫,予五苓散加黃芪、車前子、陳皮后,尿量增至每日1500毫升左右,10天后腹水消失,以后方中加入黨參、阿膠,尿量在1000毫升以上,終于下肢水腫消失
2)健脾與行氣相結合
( 臨床驗案) :張某,女,38歲,病歷號1778。因反復浮腫3年住院,入院時有腹水腹圍93厘米,入院后診斷為慢性腎炎腎病型。中醫辨證為:全身腫脹,缺盆平滿,腹脹氣急,脈沉而數,舌苔薄黃,予健脾行氣利濕之劑用大橘皮湯加車前子,一劑后,尿量由每同400毫升增至2200毫升,繼續用原方,每同尿量在2500毫升~3600毫升,四劑后缺盆平滿及腹脹均已消退,腹圍減至76厘米,按原方再服七劑,腹圍減至68厘米,全身水腫及腹水消失。又如李某,男,34歲,病歷號7558,病程一年,入院時高度水腫,腹圍102厘米,用胃苓湯加防己、車前子、白茅根、大腹皮、陳皮、沉香、二丑、生姜,2周后尿量由每日900毫升增至1600~2000毫升,24天后腹圍減為86厘米。
綜上所述時老認為,在健脾利水的基礎上加用行氣藥物,如木香、檳榔、陳皮、大腹皮等,有利于水腫的消退,正如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所云:“ 水氣本為同類,故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 消腫應以氣化為關鍵,虛是第二位的,如果不佐以行氣,則水不易行,不要認為此時脾虛是主要的,時老曾見3例脾虛水腫患者用補中益氣湯后,尿量立即減少至每日300毫升,水腫明顯加劇。如今治療慢性腎炎水腫,很少提到運用大橘皮湯,時老曾統計用大橘皮湯治療慢性。腎炎水腫14例的療效,結果8例水腫全消失( 內有3例高度水腫) ,3例減輕,3例無效。有效病例大多在半月內即可見明顯消腫效果,尿量顯著增加,水腫逐漸消退,雖例數少,但可以看出本方的應用價值。亦為仲景學術思想在慢性腎炎水腫病的治療方面做出有益的補充。
(3)慢性腎炎水腫從腎論治
時老認為此法多用于病程較長,有脾腎陽虛表現的水腫患者,因為脾陽虛衰不能制水,腎陽虛衰不能主水,以致水濕泛濫而水腫,同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亦可使脾陽虛衰加重;脾陽不足,久則及腎,亦可使腎陽虛衰,如此均可以造成脾腎陽虛之病機。此病證狀可屬《會匱要略· 水氣病脈并治》“ 正水"的范疇,“ 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 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 ,“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 《金匱要略》52,56頁) 。論其治法,脾腎陽虛者,時老多用真武湯、金匱腎氣丸等方加減治療;腎陰虧虛者,時老活用仲景之法,用豬苓湯,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加減治療。具體治法,分述于下:
1)脾腎陽虛型
此型患者多由脾氣虛損,日久不愈,脾病及。腎所致。主證有全身高度水腫,或伴胸腹水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如泥,顏面虛浮,畏寒肢冷,腰酸腰痛,倦怠乏力,舌淡胖邊有齒痕,苔潤,脈沉細無力。此型多見于腎病綜合癥Ⅰ型和Ⅱ型。治療宜溫補脾腎,佐以滲利。
( 臨床驗案) :林某,男,24歲,病歷號5211。因全身浮腫2月余住院,有腹水,
腹圍83厘米,入院后用強的松、雙氫克尿塞及中藥健脾利濕等法治療5個月,病情 無明顯好轉,尿量每日僅600毫升左右,改用濟生腎氣湯后第9天,尿量增至每日1000毫升左右。以后恐尿量多而傷正,改用溫補脾腎之劑( 黨參、黃芪、白術、附片、補骨脂、菟絲子、巴戟天、鹿角霜、杜仲、阿膠) 后,尿量未再增加,10天后水腫加劇,以后發生惡心、嘔吐的現象。因此,溫陽不與滲利合用,對病情的恢復是沒有幫助的。只是在水腫完全消退后,這時機體的正虛才是主要矛盾,脾虛者給予健脾益氣,脾腎陽虛者給予溫補脾腎的辨證論治才對病情有所裨益,而在水腫情況下是正虛邪實,邪實是主要的,正虛是次要的,故仍以消腫為主,以健脾行氣合溫腎化氣,才能氣行水行,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2)腎陰虧損型
此型常見于,素體陰虛或由于大量使用激素后傷陰而水腫不消的患者。臨床常見煩熱、口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眩暈耳鳴、舌紅少津或無苔,脈細數等癥狀。
此型患者也常見于急性腎炎恢復期,慢性腎炎普通型及腎病綜合癥Ⅱ。治療宜滋陰利水,養陰清熱。
( 臨床驗案) :謝某,男,47歲,住院號18961,因水腫9個月住院,入院后兩下肢凹陷性水腫,腰背部也有凹陷性水腫。化驗室檢查:白蛋白1.6克%,球蛋白2.0克%,總膽固醇320毫克%,尿常規:蛋白(4+),紅細胞1~3個,白細胞0~2個。診斷為慢性腎炎腎病型。入院后中醫辨證為脾虛水腫。以防己黃芪湯合五苓散加減治療,水腫逐漸消失。因用藥偏燥,治療過程中舌質由淡轉紅,由潤轉干,脈象變為沉細有陰傷現象,此時尿量反而減至每日600毫升左右,尿黃有熱感,水腫反復,兩下肢及腰背水腫又較明顯,方改用知柏地黃湯加車前子、牛膝治療。二天后尿量又增至1300~1600毫升,一周后水腫又基本消失。尿蛋白仍為(4+) ,鏡檢( 一) ,24小時尿蛋白定量4.8克。
(時按):慢性腎炎雖然病程纏綿,但中醫證型并非固定不變,常可因用藥、感染等因素,使證型轉變,本例患者原為脾虛水腫,以健脾利水治療,水腫逐漸消退,但因健脾藥多偏溫燥,利水藥又可傷陰,以致證型由脾虛轉變為陰虛,此時如仍用健脾利水、尿量不但不能增加,反而減少,改用養陰利水之劑后,患者尿量又見增多,水腫逐漸消退。
(4)慢性腎炎水腫從從瘀血論治
《金匱要略· 水氣病脈證并治》日:“ 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日血分"( 《金匱要略》54頁) 。時老認為:寸口肺脈,脈見沉遲,沉脈主水,遲脈主寒,因肺失宣降,治節無權,導致寒水內停;趺陽胃脈,脈浮為脾胃虛衰,運化失職,故見大便水糞雜下,全身水腫等癥狀;少陽三焦為之脈,脈卑則按之沉弱,為三焦決瀆功能不足,而致水道不通;少陰腎脈,細為血少。腎虛而三焦水道又不通暢,故“ 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皆可導致水腫。由于經水不通,“ 血不利則為水", 故因經水不通而病水者,又名血分。王叔和在《脈經》中提到:“ 經水前斷,后病水,名日血分” ,“ 先病水,后經水斷,名曰水分” ,說明了水與血的關系密不可分,血能病水,水能病血。
那么,為什么瘀血有可能產生水腫呢?唐榮川在《血證論》中解釋道:“ 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兼水也。蓋在下焦,則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則肺主水道,心主血脈,又并域而居;在軀殼外,則汗出皮毛,血循經脈,亦相倚而行,一陰一陽,相互維系。’’時老認為在慢性腎炎水腫病人的治療過程中,要考慮瘀血的因素,尤其是臨床表現有瘀血征象者,此瘀血既是水病之因,也是水腫之
果,往往需要合并使用活血化瘀之劑。
( 臨床驗案) :高某,男,54歲,病歷號11293。為慢性腎炎腎病型,曾用氮芥
治療,效果不明顯反合并靜脈炎,入院后檢查,全身高度水腫,腹水明顯,腹圍102厘米,在院外一直服用雙氫克尿噻、氨苯喋啶,尿量維持在每同600毫升左右,入院后服用中藥,用桂枝茯苓丸加益母草、白茅根、劉寄奴、防己等,尿量增至每日1500~2400毫升,治療2個月,腹水及全身浮腫均消失,右側上下肢靜脈炎亦治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