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某,男,82 歲,2011 年 03 月 24 日以“意識模糊伴右側肢體活動不利 6 小時” 為代主訴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 10 余年, 間斷服用降壓藥物,血壓控制不理想,常波動于 140~180/90~120mmHg。本次患病緣于晨起時突然出現神志恍惚、言語謇澀、飲水嗆咳伴右側肢體活動不遂,遂急由家人送至我院。查:神志模糊,查體不合作。左側鼻唇溝變淺,伸舌略向右歪。右側肢體肌力2-級,肌張力低,腱反射存在,右側巴氏征(+) 。舌質暗,苔白膩,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脈弦滑。頭顱 DWI 示:急性腦梗塞。
中醫診斷:缺血性中風(風痰阻絡)
治法:化痰開竅,熄風通絡
處方:滌痰湯加減。膽星 12g,半夏 12g,陳皮 9g,菖蒲 9g,郁金 12g,枳實9g,茯苓 l0g,竹茹 12g,珍珠母 30g,石決明 15g,地龍 12g,懷牛膝 30g,天花粉 12g,麥芽 12g,大棗 12g,全瓜蔞 15g,炙甘草 6g。液體予以疏血通針靜點。
服上方 5 付,神志轉清,反應較前靈敏,飲水嗆咳減輕,言語謇澀明顯改善,肢體活動較前有力,可扶床站立。效不更方,另加搜風通絡之品。予膽星12g,半夏 15g,陳皮 9g,菖蒲 9g,郁金 12g,遠志 6g,枳實 l0g,茯苓 12g,竹茹 12g,地龍 12g,全蝎 12g,懷牛膝 30g,天花粉 15g,前胡 12g,大棗 12g,炙甘草 6g。以此方調理數月,其病漸瘥。
按):缺血性中風,臨證首分輕重緩急,明辨中經絡與中臟腑。中臟腑又分閉、脫二證。閉證以邪實內閉為主,急宜祛邪開竅;脫證以陽氣欲脫為主,急宜扶正固脫。本例病人神志欠清,言語不利,肢體活動不利,咳痰等為痰濁蔽竅之象,治以化痰開竅,熄風通絡。 《丹溪心法》云: “中風大率主贏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故先用滌痰湯化痰開竅,痰濁一去,神機自明,腦竅自開,但治療中應特別注意開竅與通絡之先后順序。如患者有神志昏迷,舌強語謇,伴肢體廢而不用者,因腦為元神之府,清竅開則神機靈,四肢活動才能順利恢復,故應當先開竅,而后再著手通絡。
2、鄧某,男,62 歲,主訴:左側肢體癱瘓、吞咽困難 20 天。2011 年 7月 3 日患者于進餐時突發言語含糊,左側肢體無力伴持物困難,不能行走,急送至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查頭顱 CT 示:未見出血灶,立即給予
溶栓等搶救治療后病情趨穩。為進一步治療,遂轉入我院。神志清,精神差,左側肢體活動不遂,言語不能,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可聞及喉間痰鳴音。查體:口角無歪斜,左側鼻唇溝稍淺,左側肢體肌力 1 級,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左巴氏征(+),左霍氏征(+)。舌質暗紫,舌體胖大,苔水滑膩,脈弦滑。CT 檢查示:右側內囊低密度影。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多年。
中醫診斷:缺血性中風(中經絡,風痰瘀阻型) 。
治法:搜風化痰,化瘀通絡。
處方:化痰通絡湯加減。陳皮 12g,半夏 10g,白僵蠶 l0g,膽南星 8g,海浮石12g,菖蒲 12g,遠志 10g,水蛭 9g,丹參 12g,川芎 l0g,桃仁 10g,木香 6g,黃芪 10g,黨參 12g,竹茹 9g,澤瀉 10g,6 付,日 1 付,水煎服。并配合針刺治療,選穴:金津、玉液 、廉泉、雙側合谷、內關、風池、三陰交、豐隆。
二診,患者能簡單發出咿呀之聲,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癥狀較前有所減輕。患者形體偏胖,舌質暗,苔白膩,脈弦滑,守上方加郁金 15g,姜黃 12g,烏梢蛇 15g,繼服 8 付,以加強通經活絡,化痰降濁之力。8 劑服完后,患者能夠與家屬進行簡單語言對話,言語尚能成句但表達不全;進食食物時稍有困難,飲水偶有嗆咳,左側肢體肌力 2+級,二便已調。囑加強語言功能鍛煉,積極控制血壓、血糖以善后。
按):患者喉中痰鳴音、舌質紫暗、苔水滑膩、脈弦滑等均為痰瘀之象,治宜搜風化痰,化瘀通絡,故以化痰通絡湯加減。方中陳皮、半夏、僵蠶、竹茹、膽南星、海浮石等具有清熱燥濕化痰、通絡散結之功;菖蒲、遠志、郁金、木香諸品可化痰濁、通九竅、開舌機;水蛭、丹參、川芎、桃仁活血化瘀;黨參、黃芪、澤瀉可益氣健脾,以絕生痰之源。針灸治療缺血性中風療效確切,點刺金津、玉液二穴以清散瘀血、疏通經絡;廉泉通利關竅,疏利舌機;刺豐隆以化痰濕;伍以內關、合谷、三陰交醒腦開竅。諸穴合用,可達化痰散瘀、疏通經絡、啟閉開竅的目的。中藥與針刺相結合,內服外治,相輔相成,故獲
良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