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一癥病因復雜,治療棘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 ERC)易被臨床忽略。結合其表現,應屬于中醫“ 胃咳” 范圍。
《素問· 咳論》有“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之說,并對“ 胃咳” 癥狀作了描述,“ 胃咳之狀,咳而嘔,……” 。
臨床上胃咳也有寒熱虛實之分。《吳鞠通醫案· 卷四· 痰飲》僧案:“ 咳而嘔,胃陽衰而寒飲乘之。謂之胃咳也。法當溫中陽而護表陽,小青龍湯加減而愈。” 而《吳鞠通醫案· 卷五· 咳嗽》記載郭男,八歲,咳而嘔之胃咳,痰涎壅盛,則為濕熱證,以姜半夏、焦曲、枳實、杏仁、旋覆花、蘇子霜、茯苓、扁豆、苡仁、姜汁等治愈。
現代臨床也以中焦濕熱互結所致者多,如酗酒者常常發為本病。中醫認為肺胃大腸一氣相通,任一臟器失和,皆可相互影響而為病。濕熱積聚蘊積中脘,醞釀成濕熱稠濁之痰停結于中焦,進而影響上焦肺氣失利,即母食子氣,氣上逆犯于肺,而出現咳嗽。
半夏瀉心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第149條,用于治療傷寒柴胡湯證誤下出現的心下但滿而不痛的痞證。《金匱要略· 嘔吐噦下利病》第10條補充出“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一證。
葉天士根據溫病濕熱郁結中焦的病機。創立“ 苦泄” 法治療濕熱痞。推半夏瀉心湯為治療溫病濕熱的代表方。如其在《溫熱論》中說:“ 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于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證治之。” 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葉氏進一步將此法更具體地稱為“ 苦辛開泄法” 。并在臨床上頻繁變通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濕熱、暑濕等溫病。臨床常用黃芩、黃連等苦寒藥物與半夏、生姜等辛溫之品配伍和用,達到辛開苦泄的作用。
吳鞠通根據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進行整理,于《溫病條辨》中擬定出了8個加減半夏瀉心湯證,如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生姜方,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干姜加枳實、杏仁方,半夏瀉心湯去人參、甘草、大棗、干姜加枳實、姜汁、自芍方( 即黃連白芍湯) ,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大棗、半夏加枳實、白芍方( 即人參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大棗加枳實、姜汁方( 瀉心湯) 等。
張老所習用之加減半夏瀉心湯,實是其中的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干姜加枳實、杏仁湯方。該方原載于吳鞠通《溫病條辨· 中焦篇》暑溫伏暑第39條:陽明暑溫,脈滑數,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滿,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藥物組成為:半夏( 1兩) 、黃連( 2錢) 、黃芩( 3錢) 、枳實( 2錢) 、杏仁( 3錢) 。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虛者復納人參2錢,大棗3枚。吳鞠通在此條下自注云:“ 不饑不便,而有濁痰,心下痞滿,濕熱互結.而阻中焦氣分。故以半夏、枳實開氣分之濕結。黃連、黃芩,開氣分之熱結。杏仁開肺與大腸之氣痹。暑中熱甚,故去干姜。非傷寒誤下之虛痞,故去人參、甘草、大棗,且畏其助濕作滿也。”
本方證是吳瑭根據《臨證指南醫案· 暑》整理而成。原葉案如下:胡,不饑、不食、不便,此屬胃病。乃暑熱傷氣所致。味變酸濁,熱痰聚脘。苦辛自能降泄,無非據也。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實。
可見,此方實際原為中焦濕熱痞結而設.而非專為咳嗽所設,然張老之所以能巧妙地將本方用于治療本病并獲佳效,乃在于其所治病機頗同,正所謂異病同治也。咳在肺僅為其標象,而終以濕熱痞結中焦為病本。故方中主以半夏、生姜或干姜辛溫通胃陽而開達溫散濕結,以黃芩、黃連苦寒而開泄清降熱結,使中焦之氣和,再加杏仁以宣達上焦肺氣,止咳利肺,并合枳實暢通大腸之氣。總之。杏仁開上,姜、夏、芩、連散結運中,枳實導下,使上中下之氣機條暢,而止咳嗽。正所謂“ 治病求本” ,分析清楚本方所針對的病機與組方特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張老能運用此方治療這種慢性胃源性的咳嗽而獲良效。張老常根據病情于方中加入旋覆花、枇杷葉和降胃氣而止咳嗽。肝隨脾升,膽隨胃降,若中焦濕熱互結,脾失升運,肝氣因郁,時久化熱犯胃,胃中灼熱泛酸,則與吳茱萸合用,清肝和胃,胃氣得降,肺與大腸氣順,肺氣清肅復常,咳嗽則止。
病案:陳某某,女,76歲,2007年10月8日初診。患者反復咳嗽10余年。反復就醫,服用抗生素及中藥均不效。刻診:咳嗽,晚上干咳,受熱受涼均作咳,喉嚨少許痰粘著難以咯出,咽喉干燥,胸骨后灼熱。胃中陣陣灼熱,呃逆。胃脘痞滿,舌質紅,苔微黃厚而板貼不松,脈微數。中醫診斷:咳嗽。證屬濕熱互結,痞結不開。以苦辛開泄法治之。處方:法半夏15g,生姜3片,枳實15g,黃芩15g,黃連8g,吳茱萸10g,烏賊骨30g,煅瓦楞子30g,杏仁15g,旋覆花15g( 包煎) ,甘草8g,炙枇杷葉15g。水煎,日3次服,l 劑/d,4劑。10月12日復診,咳嗽明顯減輕。但覺喉嚨粘痰,胸骨后及胃中灼熱減輕,胃脘痞滿減輕,頭暈,大便微干,背心冷,下肢冷。舌尖紅,苔自微厚微膩,脈緩。效不更方,繼守前法治療。處方:法半夏15g,干姜10g,枳實15g,黃芩15g,黃連8g,吳茱萸10g,烏賊骨30g,煅瓦楞子30g,旋覆花18g(包煎) ,炙枇杷葉15g,杏仁15g,檳榔12g,甘草8g。5劑而諸癥痊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