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熱壅肺證
發(fā)熱,煩渴,汗出,咳嗽氣粗,或痰黃帶血,胸悶,胸痛,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黃芩、瓜蔞仁 、魚腥草 、桑白皮 、雙花 、連翹 、生石膏 、野菊花 、杏仁 、陳皮 、麥冬 、柴胡 、桔梗 、甘草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能清實熱,瀉肺火。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潤暢通便,本品善于清肺,用于熱痰咳喘,燥熱痰咳證,又能祛除阻于肺竅之痰濁而暢利肺氣,二者相伍有清熱解毒,宣肺化痰之效。
魚腥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用于肺癰,痰熱壅滯,咳吐膿血,以及百日咳等病癥,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現(xiàn)代藥理實驗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等作用。臨床報道廣泛用于治療肺炎、咯血、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流感等;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肺熱喘咳等,能瀉肺火兼瀉肺中水氣而平喘;雙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善走上焦和肌表,多用于溫病初期。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熱、調(diào)節(jié)免疫等作用。連翹清熱解毒,疏風熱,清心熱,治溫熱病及風溫肺熱。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之抑制較好。輔助君藥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
石膏解肌清熱,除煩止渴,主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野菊花清熱解毒,用于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潤腸。治外感咳嗽,喘滿,喉痹,腸燥便秘;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多痰;麥冬養(yǎng)陰潤肺,益胃清心,用于陰虛肺燥,干咳痰稠,勞嗽咯血,津少口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癥;柴胡疏散退熱,升陽疏肝。六藥合用清肺熱,理肺氣,養(yǎng)肺陰的作用。
桔梗功用開宣肺氣,祛痰排膿,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y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diào)和百藥。甘草的黃酮具有消炎、解痙和抗酸作用。西醫(yī)藥理發(fā)現(xiàn),甘草有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醫(yī)臨床上主要作為緩和劑。緩解咳嗽,祛痰,治療咽痛喉炎。故共為使藥,以調(diào)和諸藥,載藥上行,并助抗炎,清熱解毒之效。
風溫肺熱病是由風熱病邪犯肺, 熱壅肺氣, 肺失清肅所致的一種外感病癥。此類疾病的發(fā)病特點是:以冬春季為多見,具有起病急、傳變快、病程短的特點,以發(fā)熱、咳嗽、胸痛、氣急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治療上當以清熱解毒為要務(wù)。
1 風溫肺熱的機理探討
風溫肺熱,古代常名之為“發(fā)熱”、“寒熱”、“壯熱”等。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 《素問·熱論》 《素問,至真要大論》等篇中,對風溫肺熱的病因病機和治療法則,都作了扼要的論述,為熱病的理論奠定了基礎(chǔ)。漢《傷寒論》為我國第一部研究外感熱病的專著,系統(tǒng)地論述了外感熱病的病因病機和證治規(guī)律,以陰陽為綱,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六經(jīng)辨證理論,成為后世對外感熱病辨證論治的綱領(lǐng)。金代劉完素對外感熱病的病因病機主火熱論,認為外感熱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熱病邪, 即使是其它外邪也是“六氣皆從火化”, 既然病理屬性是火熱,因此主張“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從寒醫(yī)”,治療“宜涼不宜溫”,這就突破了金代以前對外感熱病必從寒邪立論,治療多用辛溫的學(xué)術(shù)束縛,是外感熱病理論的一大進步。清代葉香巖《感溫熱篇》對外感熱病的感邪、發(fā)病、傳變規(guī)律、察舌驗齒等診治方法都有詳細的闡述,創(chuàng)立了外感熱病的衛(wèi)氣營血辨證綱領(lǐng)。薛生白《濕熱病篇》對外感濕熱發(fā)病的證治特點作了詳細論述,吳鞠通《溫病條辨》對風溫、濕溫等各種外感熱病作了條分縷析的論述,不僅制定了一批治外感熱病行之有效的方藥,同時創(chuàng)立了外感熱病的三焦辨證理論。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溫病學(xué)說的形成,從而使外感熱病的理論和臨床實踐臻于完善。 《醫(yī)碥》云:“發(fā)熱者,熱之發(fā)現(xiàn)于肌表者也。”論其發(fā)病之因云:“凡病多發(fā)熱,熱生于火,火本于氣。其理不外氣乘與氣郁兩端。”導(dǎo)師閆鳳杰教授認為發(fā)熱無論是外感之熱還是內(nèi)傷致熱,總括起來其因是“毒”所致。即“無毒不起熱,熱因毒而起。”毒的概念在中醫(yī)領(lǐng)域應(yīng)用得即早又廣,早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認識到偏勝之氣為毒,并提出寒毒、熱毒、溫毒、燥毒之名。風溫肺熱的發(fā)生是外感邪熱疫毒,損傷于肺而為病。肺臟對于機體津液的輸布和氣機的運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邪熱疫毒,損傷肺臟,熱盛傷津,陰液耗損,肺氣郁閉,氣機宣暢不利,故見高熱。而整個熱病中,都以邪熱傷津,陰液耗損為特點,常常產(chǎn)生一系列火盛傷陰的病理反應(yīng),外感邪熱疫毒為病機之關(guān)鍵所在。故據(jù)此而立清熱解毒,宣肺化痰法,擬瓜芩清肺飲,治療風溫肺熱,并對其進行臨床及實驗研究。
根據(jù)對風溫肺熱病因病機的認識,治療時應(yīng)本著“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采取清熱解毒的根本方法。由于風溫肺熱是感受邪熱疫毒,損傷于肺而發(fā)病,而疫毒致熱,迫津外出,消爍津液,最易耗傷機體陰津,所以前人有“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說。但若根本的致病因素不能及時清除,單純養(yǎng)陰生津,絕難達到保津養(yǎng)陰的目的,則陰津勢必難存。那么,怎樣才能有效的顧護津液呢?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人身自有大藥。人體正氣充足,御邪外出,則人體不病;如人體正氣不足或病邪損傷正氣,則邪入于里而發(fā)病。清熱解毒法可治療最根本的致病因素—疫毒之邪,疫毒一除,則邪去正安,正氣充足。正氣旺盛,祛邪于外,人體才能恢復(fù)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這時五臟六腑,經(jīng)絡(luò)氣血運行正常,津液生化之源恢復(fù)如初,人體陰津的生成方能源源不絕,既可以滋陰潤肺,又能防病護體,御邪外出。綜上所述,清熱解毒法是治療風溫肺熱的主法,是頓挫熱毒,防止傳變的關(guān)鍵,也是保存陰津的重要措施。
孫氏等用白虎湯合止痙散治療風溫肺熱。方藥組成:石膏 40g,知母15g,杏仁 10g,金銀花 20g,連翹 20g,柴胡 15g,黃芩 15g, 僵蠶 10g,全蝎 5g。
彭氏等用加味柴葛桂枝湯治療風溫肺熱。處方:柴胡 15g, 葛根 20g, 桂枝 15g,,杭芍 15g,炙麻黃 15g,細辛 2g,川芎 15g,防風 15g,陳皮 10g,法半夏 15g,茯苓 15g,生姜 15g,大棗 10g, 甘草 10g。加減:咳喘加杏仁,炙桑皮;咽痛加桔梗、板藍根、射干、黃芩; 鼻塞加辛荑、蒼耳子;納差加菖蒲、白蔻。
陳氏用滋幼清解湯加味治療風溫肺熱。處方:生石膏 30- 60g,青蒿 15-30g, 白薇 30g, 桑葉 l0g,赤芍 6g, 柴胡 10g, 黃連 1.5- 6g, 荊芥 9g,山楂 15g,神曲 15g, 檳榔 9g,花粉 15g,大青葉 30g, 葛根 12g,貫眾 15g,鮮生地 15g,鮮石斛 15g 加減。咽痛加桔梗 15g,射干 10g;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 6g(后下); 咳嗽痰黃去鮮生地, 鮮石斛加川貝 10g, 魚腥草 20g。
于氏擬銀翹白虎湯加減治療風溫肺熱。方用:金銀花 30g ,連翹 15g,生石膏 30g,知母 10g,甘草 6g,薄荷 10g,蒲公英 30g,柴胡 15g,青蒿 20g,地骨皮 10g,丹皮 10g。
胡氏用高熱清治療高熱。 方用擬協(xié)定處方高熱清。 藥物:柴胡 40g,半夏、羌活、黃芩各 10g,生石膏 50g,葛根、赤芍、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各 30g,甘草 6g。
賴氏[擬病毒感染退熱劑(石母、葛根、青篙、蘆根、虎杖、板藍根、柴胡、金銀花、野菊花、連翹、知母、貫眾、魚腥草、敗醬草),治療病毒性發(fā)熱等。蘇氏用截熱飲( 貝母、金銀花、救必應(yīng)、葛根、香薷、連翹、薄荷、生甘草)為主治療風溫肺熱 72 例及陳氏報道用葵篙飲(青大葵、青篙、金銀花、蘆根、蟬蛻、僵蠶、板藍根、甘草)為主治療風溫肺熱 449 例,均取得較好的療效。
黃氏等用白擬柴膏銀黃解熱糖漿治療風溫肺熱。運用中醫(yī)治療風溫肺熱的清熱解毒法治療急性風溫肺熱,常以清、解、和,下四法聯(lián)用。藥用:柴胡 20g、生石膏 60g(另包先煎)、銀花 20g、大黃 5-10g、連翹 15g、桑葉 15g、菊花 15g、防風 10g、荊芥 10g、地龍 15g、黃芩 15g、佛耳草 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