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診斷標準:肌膚或全身浮腫, 持續較久或輕度水腫,氣短、 乏力、 納呆、 腰酸, 腹滿, 面色萎黃少華, 苔薄白或白 膩 , 脈 濡 軟或沉緩。
漢 防 己 15g,茯 苓20g, 黃芪30g,桂 枝 10g, 甘草6g
水腫甚加豬苓15 g, 澤 瀉 12 g, 赤小豆30 g, 大 腹 皮 15g; 氣短、 乏力、 納呆、 腰酸, 腹滿, 面色 萎 黃 少 華 加 白 術 15 g, 黨 參 15 g, 牛 膝 15 g, 丹 參 10 ,補骨脂15g,菟絲子15 g, 益母草15 g。
腎病綜合征在中醫學中屬“ 水腫” “ 虛勞” “ 腰 痛” 等范疇。水不自行, 賴氣以動, 故水腫一證, 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 涉及的腑臟亦多, 但其病本在腎。在發病機理方面, 肺脾腎三臟相互 聯系, 相互影響。其中以腎為本, 以肺為標, 以脾為 制水之臟[3]。肺主氣為水之上源, 故有通調水道, 散布精微的功能。如遇外邪侵襲, 風水相生相搏, 肺氣壅滯, 失去定肅功能, 則可導致水腫;脾為生化 之源, 主運化水谷, 轉輸精微, 上歸于肺, 利水生精; 若脾不健運,水谷不規正化, 水濕內停, 泛濫肌膚,則為水腫; 腎為水臟, 司開合主二便,如腎氣不足,則開合不利, 水液代謝障礙, 便可出現小便異常和 水腫。若脾氣下陷, 腎氣不固,升運封藏失職, 則水 谷精微隨尿外泄, 使用激素治療可以出現氣機逆 亂 , 痰瘀交阻, 陰虛陽亢, 濕 熱 內 生 諸 證 。加味 防己茯苓湯中防己歸膀胱、 腎、 脾經,可利水水腫, 以治療水腫脹滿, 腳氣浮腫等證, 散在表的水 氣 ; 茯苓、 赤小豆既能健脾益胃, 又可利水滲濕, 凡 脾虛濕盛之證, 均可用之, 有標本兼顧的特點; 防己、 茯苓共為主藥, 黃芪溫陽益氣助防己祛在表 的水氣, 桂枝溫陽解肌協茯苓化氣利水、 助黃芪實 表行痹, 甘草培補中土與黃芪共用可補中陽以制 水 、 與桂枝同用則辛甘以解肌;豬苓、 澤瀉、 大 腹皮加強化濕利水, 黨參、 白術加強健脾補氣以利 水消腫, 牛膝、 補骨脂、 菟絲子補肝腎溫固下元, 丹 參 、 益母草活血祛疲, 全方配伍以達益氣健脾利水,活血, 滋陰, 既可利水消腫、 消蛋白尿、 預防血栓、 減 少激素副作用而標本兼治。現代醫學研究證實, 漢防己含有多種生物堿,漢防己甲、 乙、 丙素等及黃酮甙、 酚類、 有機酸、 撥發 油等有降壓、 解熱、 鎮痛、 抗炎、 松弛肌肉和利尿作 用 ;黃芪含有煻類、 多種氨基酸、 蛋白質、 膽堿、 甜 菜堿、 葉酸、 維生素P及淀粉酶等有增強機體的免 疫功能、 利尿、 抗衰老、 保肝,能消除實驗性腎炎尿 蛋白; 茯苓含有茯苓多糖、 茯苓酸、 蛋白質、 脂肪等成份對人、 動物均有顯著的利尿作用; 桂枝含有 揮發油, 油的成份主要是桂皮醛、 桂皮酸等, 桂皮油 有健胃、 利尿、 強心、 解痙、 鎮痛作用。臨床療效 觀察證實了加味防己茯苓湯配合西藥治療脾虛濕 勝型腎病綜合征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 降低復發 率 , 減少激素副作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