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濕咳嗽,表現為外感咳嗽夾濕遷延不愈。經治療外感表證消失,痰多色白易咳,胸悶納呆,舌苔白膩,脈滑。
制半夏9g,橘紅15g,茯苓12g,生姜9g,炙甘草6g,蒼術12g,厚樸12g,桔梗9g,白前9g,百部9g,紫苑12g
加減: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9g、細辛3g溫肺化痰;咳逆、氣急加蘇子9g降氣化痰;納呆加神曲、雞內金各12g;氣虛加黃芪20g、白術、太子參各15g;痰中帶血者加茅根12g、藕節炭12g。
咳嗽是指肺氣上逆作聲,咳吐痰液而言,為肺系疾病的主要征候之一。可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本組病例系外感咳嗽夾濕,經治療外感表證如發熱、惡寒、頭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等癥狀消失,濕邪未去,病情纏綿t遷延日久,濕邪困脾,脾失健運,濕邪內生,脾濕生痰,上漬于肺而成痰濕咳嗽。此時病尚淺而易治,若遷延時日,痰濕咳嗽可因新感而致痰濕化熱,若反復發作,脾肺兩傷可出現難于逆轉的兩方面的轉歸:( 1) 痰濕轉為寒化,氣不布津,停而為飲,致寒飲伏肺之證;( 2) 肺脾氣虛,用氣漸衰,甚至及腎,致虛性咳喘。故應及早診治,防止病情發展。本癥治宜燥濕化痰,宣肺止咳。方中制半夏燥濕化痰,且可降逆和胃而止嘔;橘紅理氣燥濕,使氣順而痰消;茯苓健脾滲濕,使濕去脾旺,痰無由生;生姜降逆化飲,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紅行氣消痰;蒼術辛香苦溫,燥濕健脾,厚樸苦溫行氣,除濕散滿;桔梗開宣肺氣,白前降氣祛痰,二者一宣一降,使肺氣得以宣降;百部、紫苑善治久咳,甘草止咳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燥濕化痰,宣肺止咳之效,藥癥相符,濕去痰消,咳嗽自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