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分消走泄’’法應用三仁湯辨治心衰
分消走泄法為溫病學十種治療方法之一,由中醫治法中的“和解法”演變而來,即用辛開苦泄藥物疏利氣機,理氣解郁,通達三焦,暢調氣與水運行之通路,滌邪外出,以清泄三焦之濕熱。三焦按臟腑定位則包含上焦之心肺,中焦之脾胃,下焦之肝腎與膀胱。心衰發作時表現出的咳喘咯痰、心悸氣短與上焦心肺有關;脘腹脹痞、嘔吐納呆和中焦脾胃相關;少尿、肢體水腫則與下焦肝腎息息相關。吳鞠通《溫病條辨》中記載的三仁湯,方中杏仁宣上體現“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蔻仁暢中體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薏苡仁滲下體現“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三仁湯作為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從上、中、下三條通路將濕熱痰瘀排除體外,從而緩解心衰的各臨床癥狀。


1 三焦藏象理論
三焦屬六腑之一,又稱“外腑”“孤腑”,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三部分,運行諸氣和運輸水液。《靈樞·營衛生會》云“上焦處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隔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 而《溫病條辨·中焦篇》中又曰“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脾與胃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上焦于上與心肺相連,中焦處中與脾胃相連,下焦在下與肝腎、膀胱相連。心包圍繞心臟,替心施令替心受邪。而手厥陰心包與手少陽三焦經又互為表里,心傳達指令于心包絡,三焦通過心包接受心的調配,從上、中、下三條渠道調節心肺、脾胃、肝腎的氣化功能。心氣運行血液,肺氣宣發肅降,脾胃升降納運,肝氣疏泄調達,腎氣化生元陰元陽皆以三焦為通路。三焦與臟腑氣化失常,均易導致氣血津液形成、運行和輸泄的失常,引起濕、熱、水、毒、瘀等邪氣交結,形成錯綜復雜的病證。


2 三焦與分消走泄法、三仁湯的聯系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旨在苦溫可化濕除中焦之濕,淡滲可利水除下焦之濕。張仲景結合宣散、淡滲、清化等擬“辛開苦降”治法,所創瀉心湯類方等具有宣達氣機、暢通三焦的功效。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云“既痞有濕,惟宜上下分消其氣”。葉天士在《溫熱論》中云“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里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認為外感濕熱之邪滯留三焦,需分消走泄。吳鞠通于《溫病條辨》中創立的以“分消走泄”為立方依據之代表方三仁湯,方中杏仁能宣上、蔻仁可暢中、薏苡仁以滲下,指導臨床治療濕熱病證,療效肯定。


3 分消走泄法與心衰的關系
1 )心衰的病因病機
心衰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多與氣陽虛有關,標實多與痰、血、水相聯。久病多虛易損人體陽氣,氣血失和,臟腑相克乘侮,心陽不足,累及肺、脾、腎,水濕泛濫,痰濕阻滯、瘀血內停。虛實夾雜,病情遷延難愈,氣虛血瘀水停為臨床常見證型。心化生并運輸血液,溫養肢體。心為君主之官,統領各臟腑,心氣不足,推動無力,不能助肺司呼吸,全身失養,則見氣短、乏力。氣虛行血無力可見血瘀,“血不利則為水”故見咳喘、氣短、胸悶、納呆、水腫。


2) 心衰癥狀與三焦的關系
濕熱阻于上焦心肺:早期可見咳喘、咯痰、胸悶、胸痛;熱擾心神,可見驚悸、心煩、意躁;釀濕成痰瘀,則可見心悸、胸痛、喘促不寧等癥狀。濕熱阻于中焦脾胃:濕比熱重,則出現腹脹痞悶,惡心納呆,大便黏膩,苔白膩微黃;熱比濕重,則見面紅目赤,氣粗息涌,口干口渴,體沉脘悶,舌苔黃膩等征象。濕熱阻于下焦肝腎、膀胱:可見脅肋疼痛、口干口苦、體熱口渴,食欲不振,伴有黃疸,小便短黃或尿血、大便不調,舌苔黃膩,脈弦或滑。


3)分消走泄法治療心衰
①宣上 上焦濕熱證,主要選取辛溫芳香類藥物,并佐以宣通肺氣之品,體現“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肺之宣肅正常是維持氣機協調的關鍵,調控周身水液之疏散與運泄。肺氣不宣,外散失常,可見無汗、浮腫;肺氣不降,下輸紊亂,則出現咳喘、咯痰、小便不利。心乃君主為神明之主,統領各臟腑的生理功能。濕困心陽,心陽被遏,可見胸悶痛;熱擾心神,出現心悸、心煩。辛溫藥物,多歸肺經,可以發散祛寒。芳香藥物,可以醒神、健脾、祛濕。臨床常用藿香、蘇葉、香薷、佩蘭、石菖蒲、白豆蔻、青蒿、杏仁等。肺乃水之上源,調控水道。故分消走泄法中需開宣肺氣,以“宣上”為法恢復肺的機能。
②暢中 中焦濕熱證,當濕比熱重,主要選取苦溫藥物,燥濕祛邪,體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脾升胃降,脾惡濕,胃喜濕。濕盛則脾陽不升,熱盛則胃濁不降。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宜,清濁不分,水津未布,出現脘痞脹滿、惡心嘔吐,大便溏垢。理當調和脾胃,使升降相宜,運化得常。臨床常選用半夏、厚樸、蒼術、白術、砂仁、草果、大腹皮。當熱比濕重或濕熱并重時,可見面紅目赤,口渴欲飲,肢沉脘痞等癥狀,主要選用苦清燥濕藥物,以泄熱除濕。臨床常選取梔子、黃芩、黃連、生石膏、知母等。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故分消走泄法中當以燥濕和中,以“暢中”為法恢復脾胃生理機能。
③滲下 下焦濕熱證,主要選取甘淡滲濕藥物,引濕邪往下經小便排泄,體現“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肝喜調達,調控機體氣機,調節膽腑排輸,輔助脾胃運化。濕熱之邪易阻礙氣機,肝失條達,加重脾胃負擔,故在分消走泄法中,加入行氣解郁之品,恢復肝的機能。腎主氣化,支配與調節各臟腑的機能。腎為水臟,膀胱為水腑。濕熱蘊結膀胱,膀胱失約,影響腎氣的蒸化和固攝功能,出現小便短少、癃閉、或尿失禁;腎氣受損,調控肺脾運輸水液能力減弱,水化不利,則肢體水腫。甘淡藥物,大都寒涼,清泄濕熱邪氣,使濕熱自小便排出。臨床常選茯苓、澤瀉、車前子、通草、滑石、淡竹葉。腎主水,調節全身水液代謝,故分消走泄法中當以淡滲利濕,以“滲下”為法恢復腎的氣化功能。



病案
患某,男性,30歲,2017年5月6日就診。間斷性胸悶、氣促1年余,再發伴咳嗽咳痰6 日就診。曾在本市第一人民醫院診斷為 “擴張型心肌病”,服用氯吡格雷、貝那普利、酒石酸美托洛爾、地高辛。癥見:胸悶,心悸,氣促,活動時明顯,咳嗽,咯黃白相兼痰,質黏可咯出,時有頭暈,視物無旋轉頭不痛,全身乏力明顯,寐尚可,白天嗜睡,納少,小便短黃,大便稀溏,每日2~3次。查體:BP160/100 mmHg,雙肺聞及少許濕啰音,HR 92次/min,心律不齊,心尖區聞及2/6級收縮期雜音,雙下肢水腫。舌邊有齒痕,舌下系帶瘀紫,苔黃膩,脈雀啄。心電圖:心房纖顫;左心室肥厚?伴ST-T改變。心臟彩超:左心明顯增大,左室壁運動異常,二尖瓣、三尖瓣輕度反流;主動脈彈性稍減退;左心功能減低;心律不齊;EF 46%。西醫診斷:1)擴張型心肌病,心房顫動,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級C);2)原發性高血壓2級。中醫診斷:心脹,心悸,心衰,眩暈。中醫證型:濕熱阻滯、氣虛血瘀水停證。治法:清泄濕熱、益氣溫陽、利水消瘀,方選三仁湯、溫膽湯合升陷湯加減。藥用杏仁10 g,蔻仁 10 g,薏苡仁 15 g,滑石(包煎)10 g,通草 5 g,淡竹葉 10 g,厚樸 10 g,枳實 10 g,法夏10 g,竹茹 10 g,陳皮 10 g,茯苓 10 g,白術 10 g,澤瀉20 g,益母草 20 g,桂枝 10 g,黃芪 30 g,柴胡 5 g,升麻10 g,知母10 g。15劑,水煎,每日1劑,早晚2次分開服用。15劑后癥狀改善,原方再服13劑,精神可,納可,水腫消退。患者在服用中藥的同時還配合使用螺內酯、芪藶強心膠囊,并改酒石酸美托洛爾為琥珀酸美托洛爾。患者目前無胸悶、心悸、氣促、咳嗽、咯痰(但不能從事體力活),精神可,寐可,納食可,大小便可。查體:BP 126/78 mmHg,心率70次/min,房顫律,治療2個月后復查心電圖示心率較前減慢(心室率72次/min);心臟彩超提示左心較前縮小,EF 53%。


三仁湯源于《溫病條辨》,藥物包含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制半夏、厚樸、滑石、竹葉、白通草,主治濕溫初起或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王孟英在《溫熱經緯》中亦曰“所云分消上下之勢者,以杏仁開上,厚樸宣中,茯苓導下,似指濕溫,或其人素有痰飲而言,故溫膽湯亦可用也”。升陷湯首見于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藥物包含黃芪、柴胡、桔梗、知母、升麻,可以升舉下陷之陽氣,臨床治療證屬大氣下陷者。三仁湯和溫膽湯均以分消走泄法為立方依據,可以宣展氣機,行氣化痰、清利濕熱,為臨床痰熱或濕熱病證治療的有效方劑。脾胃損傷,水谷精微不運化,清濁難泌,阻滯中焦,津液停留成濕熱痰濁。濕乃陰邪,損害陽氣,熱屬陽邪,耗損津液。濕熱交蒸、煉津為痰;濕熱交阻、阻滯脈中,脈乃血府,血運不暢則為瘀。心氣虛弱,推動無力;肝氣不疏,氣機不暢;肺、脾、腎三臟受損,水液運散失常,出現氣虛血瘀水停。治當清泄濕熱,益氣溫陽,利水消瘀,方選三仁湯、溫膽湯合升陷湯加減。方中杏仁宣上暢達肺氣,白蔻仁暢中醒脾燥濕,薏苡仁滲下導濕熱下行,三仁同用以分利三焦,合而為君。臣以滑石、通草、淡竹葉助君泄熱滌濕。佐藥為厚樸、枳實、法半夏行氣祛濕,消痞除滿,竹茹泄熱除煩,陳皮燥濕化痰。法半夏和竹茹同用,和胃止嘔,清心化痰之力增;陳皮和枳實配伍,溫涼并用,化痰理氣之效強。使以茯苓、白術、澤瀉健脾和中、清泄濕熱;葉天士云“初病濕熱在經,久則瘀傷入絡”,故予以桂枝溫陽化氣,益母草活血利水;黃芪、柴胡、升麻升舉陽氣,知母清熱瀉火,升降配合,意在恢復氣化功能。諸藥配伍,旨在宣利氣機,清泄濕熱,益氣溫陽、宣通三焦,分消上下。

大多人認為氣虛血瘀水停乃心衰的主要病理基礎,臨床治療也多以活血化瘀、益氣溫陽為主。關于心衰與濕熱的關系及治療,論述篇幅不多。臨床診治當秉承 “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治療原則,辨證結合,勿拘泥一病,也勿局限一證型。 臨床治療濕熱病證,正如葉桂所云“熱病救陰則易,通陽最難”。清熱多以苦寒為主,但苦寒傷陽,陽氣受損,濕濁難消;祛濕常用溫燥藥,但溫燥助熱,熱邪難除。 故必須審證求因,權衡兼顧,使清熱不留濕,化濕不助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扶陽中醫打通三焦法—調氣,補中、疏木、降膽、溫腎
三焦一堵,怪病百身,一盒中成藥幫你化瘀排毒,打通全身的經絡
通陽利小便之思---正人饒醫師的空間 [http://2218959588.qzone.qq.com]
彭建中教授治腎病之疏調三焦法
詳論吳鞠通三焦分治大法
一個是縱向脈法,一個是橫向脈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阳县| 万安县| 丰台区| 武强县| 平潭县| 紫云| 阳高县| 闽侯县| 揭东县| 平谷区| 桓台县| 兴宁市| 会理县| 神农架林区| 伊吾县| 太康县| 茶陵县| 会同县| 甘孜县| 双柏县| 绿春县| 万全县| 东辽县| 塔河县| 哈尔滨市| 多伦县| 南京市| 盖州市| 武川县| 鄂伦春自治旗| 陆良县| 鹤庆县| 德州市| 偃师市| 杨浦区| 抚顺市| 扎囊县| 平昌县| 婺源县| 乌拉特前旗|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