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血瘀型:胃脘痞滿或刺痛,食少納呆,大便稀溏或黑便,食后脘悶,倦怠乏力,舌質淡,有瘀點或瘀斑或舌下脈絡增粗,脈弦澀無力。
黨參10g,炒白術10g,炒白芍10g,茯苓10g,木香10g,陳皮10g,制半夏10g,柴胡10g,炒薏仁15g,蒲公英15g,莪術10g,丹參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蓮15g,山慈菇5g,炙甘草5g。
伴胃黏膜充血明顯者重用丹參;黏膜糜爛出血者,酌加白及;伴膽汁反流者加茵陳、郁金;伴腸上皮化生或輕中度異型增生者,重用白花蛇舌草、莪術、半枝蓮、山慈菇;胃脘脹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嘈雜、泛酸者加烏賊骨、浙貝母;噯氣明顯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神疲乏力者加炙黃芪、制黃精;大便困難者加枳實、火麻仁;大便不實者加炒山藥、白扁豆;納谷不香者加焦山楂、六神曲;睡眠欠佳者加酸棗仁、夜交藤。
中醫學雖無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胃脘痛”“痞滿”“嘈雜”等病范疇。本病的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脾胃中虛,標實為氣滯血瘀,兼夾痰濕熱毒。健脾益氣、行氣化瘀為治療本病的大法。中醫學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脾胃機能的正常運轉亦離不開氣血的濡養。正常情況下,脾氣可以調節胃的蠕動,血液通過對胃黏膜的濡養進而調節胃液的分泌。氣血調和時,飲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物質的吸收得以正常運行,這與現代醫學對胃消化吸收的認識基本相同。若氣血不調,則脾胃失養,進而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的減退。飲食不慎、情志失調、感受邪毒、用藥不當等可損傷胃脾肝三臟。而胃主受納,胃氣以通降為順;脾主運化,脾氣以升清為健;肝主疏泄,肝氣以調暢為達。若三臟受邪,初起可見氣機郁滯,久之則虛實夾雜,而見氣虛氣滯之證。若病情進一步發展,病久由氣及血,血運不暢,胃絡痹阻,胃腑失養,黏膜營養不良,修復功能下降,可致胃黏膜損傷,進而產生黏膜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正如《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云:“初病在經,久痛入絡,以經主氣,絡主血,則知其治氣、治血之當然。凡氣既久阻,血亦應病……”即由功能性病變,演變成器質性損害,造成胃絡瘀阻,甚至產生癥結(腸化或異型增生)。氣血不和的同時,還可引起其他病理變化。氣虛不運,水液內停,血不利為水,水液代謝失常則生痰濕;氣機不暢,日久可郁而化熱;濕熱痰三者相互作用,日久則生毒邪。慢性萎縮性胃炎常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可以看作一種廣義的毒邪。現代醫學亦證實胃黏膜的完整性賴于黏膜下密集的毛細血管網,高速的黏膜血流可為黏膜細胞供氧、營養物質及胃腸激素等以維持其正常功能,還可及時有效地清除細胞代謝產物和逆向彌散至黏膜的氫離子,以維持局部微環境的相對穩定。當出現胃黏膜下血管管壁玻璃樣變和管腔狹窄等血虛、血瘀的情況時,黏膜營養不良,細胞及能量代謝發生紊亂,細胞結構和完整性遭到破壞,同時黏膜細胞修復功能亦下降,久之則出現胃黏膜萎縮。
六君益胃消萎湯從《醫學正傳》中的名方六君子湯化裁而來。六君子湯由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組成,具有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六君益胃消萎湯中以木香健脾消食,行氣止痛;柴胡疏肝解郁。四君子湯益氣健脾,氣能生血,亦能行血,進一步改善胃黏膜血運。丹參活血祛瘀;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共同促進黏膜血運。白芍養血,配甘草酸甘化陰,陰血同源,濡養胃黏膜。半夏燥濕化痰,散結消痞;薏苡仁除濕而不助燥,清熱而不損陰,《本草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慈菇清熱解毒抗癌,消除癥結。本方集益氣健脾、行氣活血、化痰祛濕、清熱解毒為一體,標本兼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