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15g,黃芩12g,酒大黃8g,郁金40g,白芍12g,延胡索12g,金錢草20g,茵陳15g,夏枯草10g,雞內金15g,枳殼10g,甘草6g
膽石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與中醫(yī)“膽脹
”、“脅痛”等病癥相似。《靈樞·脹論》記載:“膽脹者,脅痛脹,口中苦,善太息。”《靈樞·經脈》篇說:“膽足少陽之脈
……心脅痛不能轉側。” 肝在右脅下,膽附于肝,肝膽由經脈絡屬而互為表里;膽中所藏為清凈之汁,來源于肝,肝膽之病也可互相影響。膽為奇恒之府,所藏肝之精汁似臟,排泄膽汁而不藏似腑。故其既有臟之功能又有腑之功能,當以通降為順。肝氣郁結、飲食不潔、濕熱濁毒可累及膽腑,精汁通降不暢,久郁蘊熱,煎熬膽汁,聚為結石,阻塞膽腑而成本病。根據《內經》“六腑以通為用”之旨而選用大柴胡湯化裁。方中柴胡為君藥,疏肝利膽;白芍藥柔肝止痛,與郁金、黃芩、延胡索一起助柴胡疏肝理氣、利膽止痛;金錢草、茵陳、大黃、雞內金泄熱通腑,利膽消石排石;夏枯草與枳殼配伍可行膽腸之氣,松弛膽管擴約肌,降低膽內壓,能引流膽汁,排出結石,具有調理肝膽、通腑泄熱、舒張膽道括約肌、止痛排石之功;甘草調和諸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