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xx,男,15歲,唐山市人,學生。
患者食欲不振,全身疲乏無力,齒齦滲血,下肢有時出現紫癜,曾在唐山、石家莊市xx醫院做骨髓象檢查,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而來門診中醫治療。
初診( 1971年12月8日):患者面色?白,眼瞼及指甲蒼白,齒齦滲血,下肢偶爾出現紫癜,身疲乏力,納呆,面部略有虛浮,六脈沉細無力,舌質淡嫩,苔薄白。化驗血常規:血色素5.5克%,白細胞4, 600/立方毫米, 網織紅細胞0.3%、血小板18,000/立方毫米。
骨髓檢查:骨髓細胞增生低下。證屬中醫虛勞、血證。治以補氣血、健脾腎,用當歸補血湯加味。處方:黃芪24克,熟地25克,當歸9克,阿膠9克(烊化),肉桂4.5克,天冬15克,白芍12克,炙首烏15克,仙鶴草18克,丹參15克,5劑,日一劑,早晚各服一煎。
二診(12月14日):服藥后自覺乏力好轉,食欲略佳,脈仍沉細無力,苔白舌淡,血常規檢查:血色素9克%,白細胞4,800/立方毫米,血小板30, 000/立方毫米。仍予原方加減,再進七劑。處方:黃芪24克,當歸15克,龜板24克,肉桂4.5克,二地各24克,磁石12克,藕節15克,天冬12克,丹皮9克,杭芍12克,首烏15克,鱉甲15克,仙鶴草15克,阿膠珠10克(烊化)。
三診( 12月24日):經服上方治療,齒衄已止、紫癜未出,飲食、睡眠均見好轉,脈沉細,苔薄白,舌質淡。予上方減鱉甲、磁石、天冬。加三七粉3克(分沖),茯苓12克,12劑。
四診( 1972年1月7日):患者服藥后,精神體力均見恢復,食欲好轉,血色素11克%、白細胞4,600/立方毫米、血小板30, 000/立方毫米。后因患感冒,發燒T: 38.5C, 服三劑荊防敗毒散,感冒雖解,復查血常規,血象又下降,血色素9克%,白細胞1,700/立方毫米,血小板20,000/立方毫米,患者自覺乏力,納呆,脈細數,苔白膩,予前法補氣血,滋補脾腎的基礎上,加入清熱解毒之品。處方: 生地15克,歸身9克,,重樓15克,磁石12克,杭芍12克,天冬15克, 藕節15克,阿膠9克(烊化),生龜板24克,生黃芪24克,配雄黃粉1.8克(分沖),20劑。
五診( 1972年1月30日):藥后癥狀又有好轉,仍納少,小量齒齦滲血,紫癜未現,脈沉細緩,苔薄白。檢查:血色素9克%,白細胞4,700/立方毫米,血小板37 ,000/立方毫米。續用益腎陰補氣血之法。處方:生黃芪24克,白芍12克,肉桂4.5克,天冬15克, 麥冬12克,歸身12克,龜板18克,二地各24克,阿膠珠9克(烊化),旱蓮草12克, 女貞子9克,10劑。
六診( 2月10日):患者自覺癥狀好轉,睡眠食欲俱佳,脈象細緩,苔薄白。化驗血象:血色素10克%,血小板52, 000/立方毫米,白細胞4,300/立方毫米。囑于上方減去阿膠,加河車粉4.5克(分沖)繼續服用,間日服藥一劑。
七診( 7月29日):患者間日服藥一劑,時達五月余,面色轉為紅潤,體力恢復,脈象弦緩,舌苔薄白。查血象:血色素10.4克%,白細胞3,700/立方毫米,血小板58,000/立方毫米,繼以前方加減。處方:生黃芪60克,磁石12克,白芍12克,玉竹12克,麥冬15克,生地12克,當歸9克,藕節15克,炙首烏15克,敗龜板15克,河車粉4.5克(分沖),阿膠珠9克。每日一劑,連服十劑后,改間日服藥。至
1973年2月8日,癥狀全部消失,脈弦緩,苔薄白,復查血象及骨髓象;血色素14克%,白細胞8, 500/立方毫米,血小板10萬, 網織紅細胞1.5%,骨髓細胞增生活躍。遂停藥觀察。至今已隨訪六年,身體健康,正常工作。
按: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所致的以全血細胞減少為特點的血液系統疾病。屬于祖國醫學“虛勞”、“血證”范疇。本病發生發展及病機傳變上與脾腎關系極為密切。脾統血、主運化,為后天之本;腎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脾虛不能健運,則谷精來源不足,腎虛不能作強,則精血生機減弱,故出現貧血。本例治療始終采用補氣血、健脾腎的法則,選用當歸補血湯、河車大造丸等方劑加減化裁,從一診到四診,癥狀有所好轉,血象亦緩緩上升,但一感冒,血象就突然下跌,故在五診于補氣血、健脾腎的處方中,加入雄黃、重樓以清熱解毒,防止感冒。六診、七診加入河車粉沖服,血象穩步上升。經一年零三個月的治療,竟收到滿意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