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某,女,44歲,于1987年11月17日入院。
患者晨起發現口眼歪斜,左側不利,刷牙口角漏水,鼓腮漏氣。當即到市某醫院就診,經顱腦CT、眼底檢查均正常,診為左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經口服維生素、 激素、擴張血管藥,胞二磷膽堿、ATP、輔酶A、靜脈點滴,聚肌細胞肌肉注射,治療9天無效,于1987年11月25日請中醫會診。 診見口眼歪斜,前額皺紋消失,眉毛下垂,眼裂擴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面部歪向健側。自述飲水漏水,鼓腮漏氣,左目不能閉合,食欲不振,疲乏無力,大便秘結每周一次,小便正常,舌體脾大,邊有齒痕,舌質淡苔白,根部較厚, 脈細弱無力。 證屬素體脾氣虛弱,復感風邪,客于面部陽明脈絡,內蓄痰濁,經絡為風邪阻滯,氣不上達,血不上運,脈絡失榮所致。治宜祛風通絡、舒筋活血、健脾補氣,處以牽正散加味: 白附子15克,全蝎10克, 僵蠶15克, 荊防各12克,蟬蛻10克,當歸15克, 白蒺藜15克,赤白芍各12克,桃仁、紅花各12克,地龍15克,黃芪30克,川芎12克,炒白術12克,茯苓15克,黨參15克,大黃6克,廿草6克。水煎日服1劑。
上藥進3劑后,自覺癥狀較前好轉,眼嘴活動較前靈活。白附子增至20克,僵蠶20克。守方繼服,先后服28劑,諸癥消除,恢復工作,至今未復發。
按:牽正散出自宋《楊氏家藏方》,為祛風化痰之常用方。臨床運用牽正散加味治療以口眼歪斜為主證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數10例,均獲得較好療效。臨床運用本方,既要把握其主要脈證,又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化裁。白附子、全蝎均有毒,諸家多倡用散劑,若作湯劑不宜過量。每于臨證用作湯劑,并重用白附子、全蝎,采用久煎去其毒性,自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用量,白附子最大量用至30克,全蝎15克,不但無不良反應,且療效滿意,醫者大可不必畏其毒而止步,此病尚有肝氣郁結型,但最常見的是風寒外襲、氣血雙虧型。偏于風邪外襲者加重祛風藥,肝氣郁結者加舒肝理氣解郁藥,氣血雙虧需加補氣養血藥。但各型均應加舒筋活血藥,血運筋榮,歪斜自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