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補兼顧不宜滯
1.1 疏通氣機
胃為水谷之海,屬六腑之一,故具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特點。胃氣降則和,不降則滯,反升則逆,所以通降法是治療胃病的大法。明代醫家吳昆“脾胃宜利而惡滯”之說,是對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所以治療脾胃病貴在求“通”,而疏通氣機,恢復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是通降胃氣的根本治療原則。疏通氣機法貫穿在慢性萎縮性胃炎各型的證治中,從病因病機的分析和辨證分型可以看出,無論慢性萎縮性胃炎證型各異,其共同病機均有氣機不暢,故雖分型不同,都需調氣。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脾胃正常的運化有賴于肝膽疏泄功能的正常,肝膽之氣的太過與不及都能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而脾虛肝氣必乘之,所以說肝與脾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臨床上肝氣郁結橫逆犯胃之肝實為主者,重在疏肝抑肝,佐以健脾胃。以脾虛為主者,重在健脾益氣,佐以炙香附、郁金、白芍等疏肝抑肝之品。但調氣藥之用剛用柔,卻大有講究,肝郁為主或氣火橫逆犯胃者,藥可用剛,輕伐其氣,俾郁伸火泄而氣暢胃安,如肝郁氣滯,肝胃郁熱型中之用金鈴子。但氣郁火甚,易致津傷,故雖剛而慎溫燥,惜胃津即護生氣也。證由脾虛或陰傷而氣滯者,行氣當取質潤性柔之品,如肝郁脾虛,胃陰不足之用陳皮、佛手、綠萼梅。
1.2補中求通
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程較長,久病多虛,“虛則補之”。然久病未必皆虛,由于脾胃虛弱,運化功能減退,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氣滯”、“濕阻”、“食積”、“瘀血”等相因為患,導致虛中挾實的病理狀態。病雖由脾失運化所致,若一味進補,過用甘膩之品,則可導致氣滯生濕,食積難化,助濕生痰、瘀熱傷絡。所以臨床上治虛兼顧祛實之不同,使補中有通。補虛應酌加小劑量的參、術、芪之類以補脾益氣。兼氣滯者應佐以陳皮、木香、佛手、砂仁以健脾理氣; 兼有食滯者,則佐以雞內金、炒谷芽、炒麥芽等消食健脾和胃之品; 兼濕阻當加藿、佩、蘇梗之屬以醒脾利濕; 若氣滯日久,瘀血內生則加當歸、延胡索等藥活血和血。
1.3補脾宜健
脾胃虛弱,勿濫用補補之不當,易生脹滿。補脾之藥多為甘潤、滋膩之品,易滯脾胃而留邪,故補脾益氣同時常佐以蔻仁、藿香、厚樸、木香芳香之品醒脾悅脾,使補而不滯。脾胃之功在運,運者動也,則以輕靈活潑為要。調暢氣機,鼓舞胃氣,清淡養陰,皆以靈動為旨。配伍得當理氣而不耗氣傷津,益氣、養陰又不壅中礙氣,故每收奇效于平淡之方。
2調氣和血 辛開苦降消痞滿
脾胃位居中州,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說明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對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意義重大。脾胃通過升清將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輸,通過肺的宣發與通調水道、腎的氣化蒸騰作用敷布全身,供機體生命活動所需; 而降濁是指排泄糟粕的過程。只有脾胃升降功能正常,才能水竅通利,腠理固密,統攝血液正常運行,四肢肌肉強勁有力,正如葉天士所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多見胃脘痞滿不舒,皆由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調所致,清氣不升則中滿腹脹泄瀉; 濁氣不降則呃逆、嘔吐、便秘。故治療時要順從脾胃升降特性主用通降,慎用開破。胃痞多見本虛標實證,治療時常先通后補或通補兼施,在健脾益氣時常佐以升麻、柴胡、葛根以升清,竹茹、半夏、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痞兼疼痛乃氣血同病,當調氣和血。胃痞初多見胃脘痞塞滿悶,觸之不痛,日久則兼脹痛、灼痛或刺痛。蓋胃為多氣多血之腑,病則氣血必受其阻,初起在氣,日久入血,終致氣滯血瘀,氣血同病。針對病機之在氣、在血不同分設脹痛方、瘀痛方兩方以治之。脹痛方由制香附、紫蘇梗、陳皮、佛手、大腹皮、蓽澄茄、甘草組成; 瘀痛方由制香附、元胡索、烏藥、制乳香、制沒藥、九香蟲、五靈脂組成。對于久痞不愈、寒熱錯雜之證,合用辛開苦降之半夏瀉心湯治療,以柴胡暢達厥陰,升少陽清氣,佐以黃芩苦降而泄膽熱,即苦降瀉熱,加生姜辛開通痞,少量生曬參益氣降逆,如患者中滿,納呆,可去甘草、大棗之甘膩,以免礙胃。
3寒熱并用 燥潤相濟求其平
臨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常將寒藥與熱藥集于一方,老由于患者素體脾胃虛弱,病久遷延或因恣食生冷均可損及脾胃陽氣,故常見脾胃虛寒證; 脾虛與濕濁互為因果,常常并存, 而濕郁日久又可化熱; 加之“胃喜潤而惡燥”; 或因患者過食燥熱辛辣而傷胃陰; 或因患者胃寒而過服、久服溫熱之品,致燥熱傷陰,虛火上炎。臨床常見患者形寒肢冷,脘痞或脘痛綿綿,喜溫飲,又伴見口苦、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痛、便秘、舌紅、苔黃膩等“寒熱夾雜”的證候。故用藥常需寒熱并用、燥潤相濟,但又要注意把握“度”,以“平”為期。應用桂枝、干姜、蓽撥等溫熱藥物溫胃散寒; 配用黃芩、黃連苦寒堅陰之品既可清胃中燥熱之火,又能防止溫熱藥物導致的“上火”,同時加用蘆根生津益陰又不致留濕斂邪,以達燥潤相濟。這種采用寒熱反佐配伍的治法,尤其適合那些臨床見證極為復雜的患者。
4辨證辨病相結合
臨證中應重視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按照中醫理論進行準確的辨證論治,是取得臨床療效的關鍵,而結合參考西醫的診斷及一些客觀檢驗結果來適當加減藥味,則可以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在胃鏡下除有腺體萎縮改變外,胃粘膜局部常見到有充血、水腫、滲出、糜爛、膽汁返流、不典型增生和腸腺化生等改變,從中醫宏觀辨證論治角度出發,是無法確切地判斷患者胃粘膜局部病變情況。因為臨床上有不少患者所表現出的癥狀輕重與胃粘膜的損害程度和病理變化并不同步,中醫辨證尚無法推測胃粘膜損害程度和病理變化的輕與重,而且也無法推測胃粘膜的糜爛或增生、腸化與不典型增生的有或無。此外,還有一些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在一定時期內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或毫無癥狀,故尚須結合辨病以提高療效。所以在中醫辨證基礎上,運用胃鏡及病理切片觀察胃粘膜病變進行辨病治療,可以彌補中醫宏觀辨證的不足。
臨床上經常要在無明顯血瘀證存在的時候選加幾味活血藥,原因就在于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理氣活血化瘀之品如當歸、丹參、川芎、莪術等能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環,使胃粘膜缺血缺氧得到改善,有利于炎癥的吸收,萎縮腺體的復生及增生性病變的消退。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伴隨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則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癌前病變”,在辨證治療的基礎上加一些解毒散結抗癌之品如莪術、蒲公英、鐵樹葉、露蜂房等。莪術味苦平,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之功效。所含揮發油局部注射,可使腫瘤組織壞死,相繼脫落,而對癌旁正常組織無明顯影響,并能提升淋巴細胞數量,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鐵樹葉甘微溫,有小毒,功能理氣活血,“平肝,統治一切肝氣痛”,蘇鐵甙動物實驗證明對多種癌都有抗癌作用且對胃癌細胞較敏感。露蜂房甘平有毒,據藥理實驗證明對胃癌細胞有效。三味藥配合使用來防治胃的癌前病變,經臨床研究證實:多數患者胃粘膜病理改變逆轉或改善,腺體萎縮,不典型增生減輕或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