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產生及其社會危害性
內容摘要:
中國社會步入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改革開放更加深入發(fā)展,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青壯年人涌向祖國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打工,特別是一些年輕父母均外出打工,導致“留守兒童”現象。由于路途遙遠,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父母只能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兩三年回不了一次家,使留守兒童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撫和溫曖,更難面對面地聆聽父母的教育。缺失父母關愛和教育的留守兒童心理危害表現為:一是兒童情緒低落、愁眉苦臉、煩燥不安、無進取心;二是有不安全感,自尊心不強,情緒不穩(wěn)定,不易與別人友好相處;三是易形成不良習慣。因缺失父母的監(jiān)督教育,爺爺奶奶年邁力弱,只管吃喝,難施教育監(jiān)管,會使孩子自由散漫,缺乏文明禮貌,養(yǎng)成很多不良行為習慣,個別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隨著中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步伐加快,大批農民涌入城市充當新型勞動大軍。與此相伴,農民工背后的留守兒童問題應運而生,并成為日益凸現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現階段主要指由于農民工進城務工后,廣大留守在農村得不到正常結構家庭撫養(yǎng)的農民工未成年子女。受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和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民工在進城落腳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等諸多現實問題,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并托付給其他人代為照看,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分隔兩地的局面。留守 兒童由于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里,父母長年在外打工,與子女接觸少、溝通少,根本沒有體會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忽視了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和疏導,致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日益凸顯,有的甚至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經調查發(fā)現,留守兒童主要存在單親監(jiān)護、隔代監(jiān)護、上代監(jiān)護及同輩監(jiān)護四種監(jiān)護類型。
農村留守兒童年齡一般是在 7-18 歲之間也即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因此也相關的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他們需要有大人給予引導。而面對學習生活中的煩惱,留守兒童們需要傾訴的渠道,需要有人能夠告訴他們怎樣正確對待學習、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如果有父母在家里,他們在這方面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能夠告訴自己的孩子如何集體并進行價值取舍及或多或少解決一些學習上的問題。但是,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親屬或父親或母親因農忙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使他們有了煩惱也沒地方去傾訴。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對于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而且,當這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看到自己身邊的同齡孩子能夠充分享受母愛或者父愛時,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暫時失去了在父母羽翼下幸福成長的快樂感。由于父母角色的暫時缺失,留守兒童們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也較差。
我們知道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yǎng)出身心都得到健康發(fā)展的下一代。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 ( 其中特別是社會化 ) 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這種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fā)展。因為父母在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相對疏遠,親子關系發(fā)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也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
“ 揮向網吧的大砍刀”一個真實的記錄片看完后很震驚,說的是幾個少年為了很少的錢去網吧搶劫,并拿砍刀把人砍死的事,而且一個晚上竟然搶劫6起,好驚人,在逮捕之后才知道他們大部分都是留守的兒童,當然也有因為家庭不和離家出走的,最大的不過21歲,正是最好的年齡,應該有著美好的未來,就因為他們從家里沒有受到好的教育,沒有享受到親情,就來到了大的都市,他們走在寬闊的大街上,但是這里卻無法容納他們使迷戀上了游戲,并把游戲變成了現實。看后真的很難受,父母們?yōu)榱四愕暮⒆樱f千萬不要讓他們成為留守兒童,或讓他們生活在家庭的戰(zhàn)斗中吧。
陜西扶風縣杏林鎮(zhèn)5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相約到一古廟里喝農藥自殺,幸被過路村民發(fā)現后及時送往醫(yī)院。2名學生經搶救后脫離危險。其他3人檢查無恙后回家。記者了解到,5個孩子中4個是農村留守兒童。目前,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 雖然孩子們相約自殺的原因尚不明確,但是,孩子的“留守兒童”身份,再次警示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留守兒童是中國教育的一個比較特殊現象,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超過兩千萬。農民工進城打工,但無法把孩子同時帶到打工的城市求學,或者由于打工城市的中考政策、高考政策不允許孩子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就地升學,因此有大量的兒童會留在農村當地求學,但父母卻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往往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讓爺爺、奶奶進行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父母認為,把孩子交給長輩就放心了,自己一心一意在城市里面打工掙錢。這種心態(tài)往往會使得留守兒童得不到母愛、父愛,產生一系列問題,留守兒童成為問題少年的比例比其他孩子要高。也正是由于如此,近年來,不少學者一直在呼吁,國家要重視兩千萬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教育,給他們一個健康成長的學校環(huán)境,比如,讓更多孩子能隨父母求學,同時在當地升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探索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求學和升學制度。
改革制度是十分迫切的。而與此同時,必須注意到,在當前,還應引導留守兒童的父母努力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為了讓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應該經常跟孩子聯系寫信,或者打電話。在城市里打工的農民工,應該有條件給家庭安裝電話,以保持跟孩子的溝通。即便由于當地的通信條件不允許,不能給家庭安裝電話,也應該經常跟孩子寫寫信,讓孩子與自己的溝通不斷線,這樣可以把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指導,對孩子的關心能夠及時地傳遞到孩子的身邊。
第二,要經常與孩子所在的學校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雖然孩子有爺爺奶奶照顧,但是爺爺奶奶的年齡比較大,他們對孩子的生活上可以照顧,但可能在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思想方面卻無法關心。因此在這方面,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與學校經常聯系,了解孩子的情況,把孩子的情況再轉告給爺爺奶奶,希望他們能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出現的某些問題引起關注。
第三,對于農民工來講,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把孩子接到身邊,或者至少每年和孩子要團聚一次。隨著國家不斷推進教育公平,實行義務教育孩子全免費上學,針對流動兒童的求學問題,國家也出臺了政策,允許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弟在當地上學,而且以上公辦學校為主。國家有關部門還要求接受流動兒童的學校,不收借讀費,不收學費,享受與城市孩子一樣的待遇。當然,進城務工人員的孩子在城市求學有多種方式,有的是進入公辦學校,有的是進入打工子弟學校,還有的是進入民辦學校,這要結合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以及當地的辦學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再作出決定。
總之,對于留守兒童,父母不應該把他們“遺忘”,要把他們的成長時時記在心里,同時要把它“表露”出來,這樣才可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呵護,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否則他們有可能因為從小就不在爸爸媽媽身邊,認為被父母“遺棄”,這會給他們留下很嚴重的心理陰影。以至于走向犯罪的道路,斷送自己的美好前程,甚至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