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法律服務市場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在圈內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你是否已經明顯感知到變化并做好了準備?在這場不可逆轉的浪潮當中,律師應該如何順應天時,妥善應對?今天的文章,通過三個“變化”,向您展示未來法律市場的藍圖。
十年前,我從英國完成學業后回國和胡老師一起在法律界創業,幾年后在澳洲完成MBA,回國加入iCourt,再次和胡老師聯手。我負責的第一個大項目就是律所團隊咨詢服務,過去一年為中國各地的200多個律所或團隊提供管理咨詢服務,這使得我每天都能夠深刻感知到這個行業的變革。這個新時代的法律服務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一、交付模式的變化
專業服務是一種“無形服務”,因此幾乎所有的專業服務都會面臨一個困境:客戶無法僅從工作結果中感知到專業人士的投入和付出,從而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進而影響了他/她對專業服務的體驗。客戶體驗受影響時,會直接影響收費以及口碑傳播。
破解的方法就在于將服務過程“可視化”,把自己的工作過程展示給客戶,即交付模式由之前的交付結果變成現在的交付過程。
比如,幾乎每個案子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檢索,如果客戶最后看到的只是他收到的幾頁合同或訴訟策略報告,你的專業服務就是“無法被感知的”。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將檢索過程形成記錄(包括計時表、所有文檔)隨結果提交給客戶時,可以大幅增強客戶的安全感,從而提高體驗。新時代律師只需要思考,如何讓服務可視化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降到最低,最好的方式是工作隨時被記錄,需要的時候隨時導出。
(Alpha一鍵導出的項目工作過程記錄圖)
同樣的方法可以用于解決“常年法律顧問業務收費難”的問題。曾收到很多關于“常法業務錢少事多”的抱怨,法律服務中沒有差的業務,只有“不被感知”的服務。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是客戶單位,每年付數萬元不等的服務費,每次只有主動找律師時律師才出現,想必心里也很郁悶,導致的結果就是不停地找律師,同時還不愿意提高服務費。
最常見的改進方法是有規劃地給客戶提交法律顧問服務報告,怎么做一份讓客戶稱心如意的法律顧問報告呢?iCourt的校友中有很多專做常年法律顧問業務的團隊,他們的經驗有兩點:
1、主動為客戶提供服務,提高與客戶溝通服務的頻次和增加互動時間,比如用一個月提交一次Alpha一鍵生成的法律服務報告。(做法參見《常年法律顧問工作報告能一鍵導出?》)
2、不僅定期提出對客戶工作的總結和建議,同時也要提交律師的工作過程和工作量,在每個階段團隊審了多少份合同、參與了多少次談判、有多少人參與了服務、每個人以及總計花了多少時間等。
工作質量高不代表服務質量高。從現在開始,用可視化將你的服務質量展示給客戶。
二、生產模式的變化
傳統的律師事務所的生產模式是,所有的生產過程都由律師完成,但律師成本較高、流動性相對大,在很多業務中,尤其是一些相對程序化的業務,專家的杠桿作用沒有被很好地發揮,導致項目邊際利潤較低。
如何做到不斷的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由于法律服務項目的成本絕大多數與員工數量有關,要提高邊際利潤,就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需要在生產模式上進行創新,最有效和主流的方式是提高非律師(包括機器人)在團隊中的配比。
由大量的非律師參與法律服務已經不是新鮮事。美國的泛偉律師事務所(蘋果、甲骨文、facebook等高科技公司的御用律師事務所),律師和非律師的比例是1:1,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所內部有其專門的技術部,且技術部在2016年的自我創收已經達到500萬美元。該技術部通過給客戶開發了一個文檔存儲和共享功能,極大地提高了客戶體驗且做成了單獨收費的服務。
其實,在國內,也有很多所引入大量的非律師且取得了不錯的成就,比如2016年5月創立的專注婚姻家事業務的北京家理律師事務所,該律所采取計點制(《律所如何實施計點薪酬制?》)和公司化,在4位創始合伙人中,僅有一位是注冊律師,其余三位分別專門負責市場營銷、內部管理和技術研發。
創業僅一年,家理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業績增幅完全超出預期,最近還租用了比原來大幾倍的辦公室。家理在第一階段獲得成功除了得益于他們精準的專業定位以外,利用技術進行生產模式變革也是重要原因。
家理的技術合伙人為團隊開發了三個自動問答的機器人,這位“員工”從不休息、從不抱怨,而且還能根據大數據分析精準回答問題。這位“員工”自上崗以來,已經為家理貢獻了很多案件,其中不乏數起標的額上億的案件。同時,團隊還使用Alpha進行內部協作、讓Word Alpha自動職能排版、自動生成文書,全方位地提高效率。
時間幾乎是法律人唯一的成本。從現在開始,專注提高時間利用率。
(Alpha校友使用反饋)
三、收費模式的變化
除了技術,金融也開始青睞法律行業。律師業務傳統收費模式是不管服務結果先付款,后來慢慢出現按階段成果收費、風險收費,再到現在訴訟融資的出現。
訴訟融資是指由第三方金融機構墊付所有的訴訟費用,最后在收益中參與分成。澳大利亞有訴訟融資公司上市,美國的訴訟融資也開展的如火如荼。在國內,也已經有先行者進行著如何把這種模式進行落地的嘗試,例如上海為安法律金融公司。(《為安原創:漫談法律服務領域的另類投資機會》)
在考慮多大程度和資本結合時,需明晰兩個問題:
1、這個客戶是否值得投資?
2、這個項目是否值得投資?
判斷客戶是否值得投資可以考慮兩個維度:歷史表現和資信現狀。判斷項目時也有兩個維度:
1、縱向,看一下這個客戶以往的類似項目的盈利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