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補腎益髓法
腎為先天之本,小兒父母若精血有虧,或后天養護失當,就會致小兒胎稟不足,腎氣虧損,下元虛弱,病邪纏綿。
腎主藏精,精化生髓,髓充于骨,小兒骨骼的發育、成長、榮枯,與腎的精氣盛衰密切相關。髓又通腦,若小兒腎氣虛弱,不能充養大腦骨髓,就易得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的五遲病證,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的五軟病證及腦積水、佝僂病、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腦性癱瘓等病證。
針灸治療時需滋腎充髓,培補元氣,取腎俞、關元、氣海、大杼、三陰交、復溜、足三里等,針灸并用,施以補法。
又“腎者水臟”(《素問·逆調論》),與肺、脾兩臟共同參與體內水液的代謝和調節。若小兒腎陽不足,腎氣不固, 氣化開合功能失調,就易患小兒水腫(“陰水”)、遺尿、初生不尿等病證,針灸宜溫補腎陽,取腎俞、膀胱俞、命門、關元、中極、三陰交諸穴,針灸并施。
腎上連肺,為元氣之根。小兒腎氣虛而不能攝納肺氣,就易得氣短氣促、呼吸困難,哮喘等病證,針灸治療時需補腎納氣,取腎俞、太溪、大鐘、氣海、關元、神闕、內關、肺俞等,針用補法、溫和灸法等。
補腎之法,以取足少陰腎經、任脈、督脈和相對應的背部腧穴為主,但除了經穴外,頭穴、耳穴等也可配合應用,如頭穴額旁3線、頂中線等皆有補腎益髓的作用;耳穴中腎、腦干、皮質下等也有這方面的作用。在針灸方法上,則多采用針刺補法、灸法、穴位敷貼、腧穴紅外線照射法等。
小兒腎常虛,故補腎益髓法為小兒疾病的治療大法之一。在小兒疾病針灸臨床中,往往以虛證和本虛標實證為多見,在確定治療法則時,務須考慮這個因素,標本兼治,以提高療效。此外,腎虛證多為慢性疾患,針灸治療療程宜長,方能改善病證或獲痊愈,因此,一定要做好家長和小兒本人的思想工作,堅持治療,以免功虧一簣。
二 、宣肺解表法
胎兒離開母體后實現自主呼吸,但因小兒肺臟嬌嫩,形氣未充,肌膚脆薄,腠理疏松,衛外功能不固,最易受到外邪侵襲,因此,小兒“肺常不足”,外感風邪、咳嗽、氣喘就成了小兒常見病、多發病之一。
針灸可取列缺、大椎、風門、風池、合谷等,以疏風解表,清肅肺氣。手法以淺刺瀉法為主,風寒證也可施灸。
邪郁肺經,痰阻肺絡,則發咳喘。可取肺俞、列缺、合谷等穴止咳平喘;然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外感風邪后易夾痰、夾滯、夾驚,或至外寒內熱、痰熱等兼癥,治當佐以止咳化痰、消食導滯、息風鎮驚的腧穴,如足三里、豐隆、商丘、行間等,和大椎、曲池、合谷、外關等穴以清熱。治法施以淺刺瀉法,運脾化痰可平補平瀉,清肝膽邪熱可施瀉法。哮喘屬腎不納氣者,則參照補腎納氣法。
此外,也可采用頭針、耳針、刮痧、穴位注射等其他針灸方法。
三、瀉熱解毒法
小兒易受時邪侵害,罹患急性熱病,如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炎、麻疹、風疹、猩紅熱、水痘、小兒麻痹癥、乙型腦炎等。
無論是風毒、溫毒、熱毒、麻毒、痧毒、疫毒等等邪毒侵襲小兒機體,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起病急驟,傳變迅捷,病情兇險,甚而致殘,威脅小兒的生命,且多為傳染性較強的時行疾病,實為兒科要證之一。
邪毒初犯,證以熱象為主,初期身熱不甚或病邪較為輕淺時,可取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等腧穴為主,如列缺、少商、大椎、合谷、風門等,和耳穴肺、支氣管、咽喉、腎上腺、交感、屏尖等疏風清熱,清宣蘊郁于肺的邪毒。
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或因邪毒熾盛,正不勝邪,就會隨著邪毒種類的不同,各自按照自身的特點,通過不同的路徑迅速傳變。
若邪熱熾盛,內傳入里,癥見壯熱口渴,煩躁不寧,咽喉腫痛,咳嗽氣促,喉間痰鳴,舌紅苔黃脈數,當取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穴為主,如曲池、合谷、少商、商陽、少澤、關沖、魚際、豐隆等,或耳尖放血,以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消痰降火。
若移熱腸腑,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糙,脈洪數,宜取足太陰、足陽明脾胃二經通腑瀉熱,可選天樞、大橫、上巨虛、支溝、內庭等穴。
若邪毒化熱化火,內陷心包,則會出現高熱、譫妄、神昏等重癥危象,可取手厥陰心包經、督脈的水溝、內關、中沖及十宣等穴,頭穴額中線,額旁1線(右)、頂中線,耳穴神門、皮質下等,以清心開竅、泄熱解毒。
若熾盛熱毒引動肝風,導致患兒抽搐痙厥,則當清熱平肝,息風止痙,可選曲池、大椎、合谷、十宣、十二井穴以泄熱,水溝、印堂、百會、會陰穴以開竅,太沖、涌泉、內關以止痙。頭穴頂中線、額中線、額旁2線(左)、頂顳前斜線等也可選用。
值得指出的是,侵襲小兒機體的時邪中,如麻疹、風疹等,均有一個疹子外透和內陷的問題,以外透為順,內傳為逆,宜用宣肺解表法宣毒透疹即可,本法則只有在疹毒不得透發而郁閉于肺,或內陷心肝的逆證才適宜應用。
針灸治療邪毒之癥,以瀉熱解毒為法。但應掌握每個病的傳變規律,分清輕重緩急,分別采用不同的針灸方法來治療。
小兒被邪毒侵入,一般多為實熱之癥,故針施捻轉瀉法,手法擬重,可不留針,每日針刺1~2次。人中可用雀啄瀉法,強刺激。
《素問·血氣形志》說:“凡治病必先去其血。”《靈樞·九針論》又說:鋒針“可以瀉熱出血”。古代九針之一的鋒針,即現代的三棱針,三棱針放血是泄熱解毒最為有效的針灸方法之一,十宣、十二井穴、曲池、委中、耳尖等均可用三棱針放血治療。
四、健脾和中法
小兒“脾常不足”,又易飲食內傷,消化系統疾病就成了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
乳食內積,脾胃運化功能無權,就必然會出現腹脹、嘔吐、食積等病變,嚴重的則形成疳積;清濁相干,并走大腸,則出現小兒消化不良、小兒腹瀉等胃腸道疾病。
針灸治療宜健脾和中,消食導滯,助運止瀉,可取手足陽明經穴、足太陰脾經和脾胃俞募穴等,如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胃俞等為主穴,內庭、公孫、氣海、曲池等為配穴,并隨證加減,手法虛補實瀉,若虛中夾實,可先瀉后補。
小兒恣食甘肥黏膩之品,外加精神失于調護,會導致食欲不振、不思乳食的小兒厭食癥,反之,或導致小兒肥胖癥,則贅肉臃腫不堪,累及心、肝等其他臟器,甚或發脾癉,濁氣上泛,口中甜膩,久之變為消渴也不少見,兩者均宜健脾益氣、運脾和胃,針灸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相關俞募穴為主,厭食癥以補為主,可加艾灸;肥胖癥可以瀉法為先,補瀉并用。
又脾開竅于口,初生兒、早產兒、體虛嬰幼兒好發鵝口瘡或口瘡,兩者均因責之于脾,以清熱瀉脾,結合清心降火,引火歸元為治,針灸可取內庭、公孫、涌泉、神闕等穴。
小兒流涎是常見病之一。《證治準繩》指出:“小兒多涎,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宜補益脾氣,足三里、中脘、脾俞、梁門等穴均可取之。若脾經風熱上壅而多涎者,則宜清脾泄熱。
五、寧心安神法
察當今兒童,緣于胎稟不足,出生后又受社會、家庭、教育、自然環境的影響,或有父母遺傳夙根、產傷等諸因素,諸如兒童抑郁癥、小兒多動癥、抽動穢語癥、兒童精神分裂癥、智力低下等精神疾病的發病率不斷攀升,己經成了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多發病、常見病之一。
筆者一直主張精神疾病要從神論治,針灸治療法則注重寧心安神。針刺手少陰心經,可治療各種神志疾病;而心包為心臟外面的包膜,有保護心臟的作用,“代心受邪”,《靈樞·邪客》說:“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因此,針刺手厥陰有護主強心的作用,兩經中神門、通里、少沖,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等腧穴均可選用。
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因此,與心和“君王”稱謂有關的腧穴也可選用。如靈臺穴,郭象注《莊子·庚桑楚》:“靈臺者,心也。”又如大陵穴,“陵”者,古代帝王之墓葬之處,長眠安息之地,喻刺此穴可使人寐,故名,有催眠安神之功能。神道穴顧名思義功用專在神機,也可取之。心之俞、募穴心俞、巨闕的功用就更為直接。
同時,許多因素會擾及心神,故在針灸治療中,尤須針對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機來辨證取穴。如失眠癥,內傷心脾,心腎不交,肝陽擾動,心膽氣虛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致心神被擾而產生不寐。
在臨床治療本病時,就會取心俞、脾俞補益心脾,取太溪、腎俞滋陰降火,取太沖、行間平肝瀉火,取足竅陰、陽陵泉定膽安神,取豐隆、中脘清化痰熱。所有這些腧穴,都針對失眠的病因病機,經瀉實補虛,最后殊途同歸,起到寧心安寐的治療作用。
此外,頭穴頂區、額區的治療線,耳穴神門、心、腦干、皮質下等也都有寧心安神的作用。
在針灸方法上,可針對小兒的特點,以輕刺、淺刺為主,補法可用溫灸法,也可采用電針、神闕灸、激光療法、拔罐療法、紅外線照射療法、腧穴敷貼療法等。
六、醒腦開竅法
腦,屬奇恒之府,又名髓海。小兒若胎稟不足,腦發育不良,早產或受產傷,后天養護不當,或有遺傳夙根等原因,會造成腦性癱瘓、癲癇、小兒精神疾病等神經精神疾病,針灸治療需予醒腦開竅,寧神止癇,可首選頭皮針。
頭皮針治療線分布在頭皮有發部位,其治療作用和大腦皮層的功能相對應,針刺頂中線、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額中線、額旁1線、額旁2線及新治療區:言語區、聲音形成區、癲癇區、制癲區等治療線,可疏通全身經絡,治療四肢癱瘓,恢復語言功能、止癇等;并可配以肩髃、曲池、內關、合谷、環跳、陽陵泉、俠溪、內關、人中、廉泉等其他經穴。
《醫林改錯》說:“靈機記性不在心而在腦。”腦是精神活動的樞紐,腦主精神活動的機能出現異常,意識思維及情志方面就會出現病變。因此,治療小兒精神疾病除了寧心安神法外,還應用醒腦開竅法。同理,其首選療法還是頭皮針。
除了頭穴,針刺其他頭部腧穴對腦部疾病也有醒腦開竅、安神增智、定驚止癇等近治作用,如百會、強間、后頂、上星、人中、印堂、風府、風池、啞門等都可選用。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手足三陽經和入絡于腦的督脈均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也可選用。
值得一提的是,冠以“腦”、“神”之類穴名的腧穴,也有醒腦開竅的作用,如腦戶、腦空、神庭、神道、神門、本神、神闕等。這絕非文字游戲,其實是古人對臨床實踐的一種總結,是中醫用功能來命名的一種方法。
如神庭穴,位于腦海前庭,居面之上部,《續博物志》曰:“面者,神之庭也。”故名,為治療神識之癥要穴。腦戶為督脈上頭通腦之門,又與足太陽膀胱經在此交會,足太陽經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頜,當由本穴透出下行,故名“腦戶”,可治腦神之疾。腦空穴位于頭后,內應大小腦之夾間,即腦之空隙處。古人云:“腦常空,則智多。”治療意念之病,腦空實為佳穴。
醒腦開竅針灸手法補虛瀉實,可用電針、刺血、埋線等療法。也可采用敷貼療法、激光療法、拔罐療法、紅外線照射療法等,虛證可以用灸法。
七、調督通脈法
“督”指督脈,“脈”是經脈、絡脈,即指經絡,“調督通脈”是指調整、疏通督脈和經絡的意思。針灸調督通脈的主要手段有充髓壯骨、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瀉實補虛等。
督脈為奇經八脈之一,循行于背部正中,入絡于腦,與腦、髓聯系密切,因此腦、髓為病,可通過調整、疏通督脈來治療;督脈與手足六陽經交會于大椎,故稱“陽脈之海”,因此,調整、疏通督脈也能對全身陽經氣血起調節作用。
小兒腦性癱瘓、痿證(小兒麻痹癥)等,宜取督脈的百會、風府、大椎、水溝、神庭、身柱、至陽及屬督脈的頭穴頂中線、頂顳前斜線、頂枕線(百會——腦戶)等醒腦開竅、疏通全身經絡和強脊壯腰或緩急止痙雙向調節,針行強刺激或平補平瀉,頭皮針用抽提法加導引,宜長留針。
語言不利可選啞門、風府、腦戶和頭皮針額中線、額旁1線(右)等醒腦開竅,強刺激、不留針,額中線用抽提法配合語言訓練,長留針;癲癇可選脊中、筋縮、身柱、大椎、風府、腦戶、強間、前頂、神庭等,以止癇定癇,平補平瀉,除頭皮腧穴外均不留針;
小兒驚癇可取囟會、大椎、神庭、百會等,中等刺激;小兒病久陽氣受損,形氣羸弱,腰脊四肢痿軟,可取本經的百會、命門、(腰)陽關、懸樞、脊中、身柱等益氣升陽、強脊壯腰,針用補法或灸法。
疏通華佗夾脊穴,同樣可起到調整、疏通督脈的效果。上肢疾病可取胸椎1~3夾脊,下肢疾病可取腰椎1~5夾脊,胸椎疾患可取胸椎夾脊,中等刺激不留針,也可選取幾組用電針治療;除嬰幼兒外,也可施用拔罐法。
疏通經絡是針對經絡不通而言。小兒經絡不通,其因或有瘀阻,或有濕滯,或有痰結,或有寒凝,或有風侵等等,使小兒頭面、軀干和四肢,或痛、或痿,或酸脹麻木、屈伸不利,針灸疏通經絡的目的,就是調和氣血,疏利樞機,舒筋通痹,祛邪補正,潤養經脈等。
選穴時,可辨證取穴,如《素問·痿論》:“治痿獨取陽明。”取內關可開心竅,恢復小兒語言不利等等。也可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循經取穴,如沖陽是足陽明胃經原穴,足陽明繞行鼻、眼、口部,故可治小兒面癱。
可根據腧穴的近治作用、遠治作用和腧穴的雙向良性調節作用及部分腧穴的特殊作用來選取,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如腦發育不良可取神庭、本神、四神聰、腦戶、腦空等頭部腧穴來醒腦開竅,取位于手腕的大陵可治小兒癲癇等。
在針灸方法上,嬰幼兒宜淺刺不留針;后遺癥可強刺激或用電針加拔罐,頭皮針宜長留針配合導引,痙攣性癱瘓可用皮膚針叩刺劣勢側,虛者可用灸法。
八、制陽益陰法
“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景岳全書·傳忠錄上·陰陽》)陰陽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陰陽偏盛偏衰和互損是疾病的基本表現形式,因此,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
《黃帝內經宣明論方·小兒門》指出的“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和朱丹溪提出的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是小兒疾病的基本特征。
小兒體屬純陽,“陽常有余”致陽偏勝,陽勝之熱為實熱,針灸的治療法則是 “實則瀉之”,瀉其實熱,損其有余,調整陰陽的偏盛偏衰和互損,恢復其協調平衡,即是《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之意。
如急驚風是嬰幼兒常見急癥之一,乃嬰童純陽之體復感熱邪,陽更偏勝而熱化,高熱、神昏、抽搐、頸項強直、牙關緊閉等險象環生,針宜急瀉偏盛之陽,取大椎、十宣、太沖、合谷等清除實熱,或用三棱針點刺耳背顯露的靜脈血管出血數滴泄熱。小兒好發鵝口瘡、口瘡等疾,此屬陽偏盛導致的實熱證,宜取曲池、合谷點刺瀉熱,或就近取人中、下關、頰車等穴點刺,耳穴埋口、舌、心、脾等。
小兒“陰常不足”多見于肺陰虛、脾陰虛、腎陰虛,發熱是其主要表現。其治療法則是“虛則補之”,滋陰制陽,“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如慢驚風屬肝腎陰虛、虛風內動者可取腎俞、肝俞、太溪、太沖等育陰潛陽,滋水涵木;小兒陰虛咳嗽,則宜取肺俞、太淵、心俞、膏肓俞、脾俞、太溪等,施以補法,并可耳埋肺、神門等;小兒陰虛便秘,補陰宜取脾俞、胃俞、大腸俞、上巨虛和耳穴直腸下段、皮質下、大腸等。因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患兒一旦邪去熱退進入恢復期或痊愈后,往往還會留下陰虛之證,針灸同樣應予滋陰益精,固本培元。
同時,由于“陽勝則陰病”,若在陽盛而出現陰虛時,應兼顧其不足,在“實則瀉之”的同時配以太溪、復溜、腎俞、三陰交等滋陰的穴位,針用補法;若是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證,則當補陰為主,兼以補陽,取關元、志室、命門、神闕等,施以補法,或用溫灸、敷貼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