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益信君將分三期內容,從不同角度梳理不同的普洱茶分類方式。首先給大家介紹的是茶葉基本分類之“樹型”說。
關于茶樹的樹型,通常我們最普遍聽到的就是“喬木型”和“灌木型”。事實上,最初的野生茶樹都是喬木型的,未經過人工的干預。野生茶樹經過上千年的繁衍和廣泛的傳播,經受過不同生態條件和生產條件的長期影響以及人工種植后,才形成了十分豐富的品種資源。
野生茶樹逐漸向兩極延伸、分化,向著溫暖、濕潤方向發展的,逐步形成大、中葉種的喬木型茶樹、小喬木型茶樹;向著抗寒、抗旱方向發展的,就成了中、小葉種的灌木型茶樹。
早在晉武帝(公元265-290年)時,就有安徽宣城人秦精在今湖北鄂城縣武昌山采集大葉種茶樹的記載。在唐代陸羽《茶經》、宋代宋子安《東溪試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中,都有有關茶樹選種和茶樹品種性狀的記述,還流傳著許多古人發現、馴化、利用野生茶樹的軼事和傳說。
隨著時間空間的變遷,現代我國的茶樹品種主要劃分為三種類型,這也是市面上普遍認可的區分茶樹樹型的主要標準:
喬木型茶樹具有明顯的主干,樹形一般較高大;結實率低,抗逆性弱,特別是抗寒性差的特點;芽頭粗大,芽葉中多酚類物質含量高;品質上具有滋味濃強的特點。這類型茶樹大多分部于云南、海南、廣西一帶。
小喬木型,也有較明顯的主干,但樹形不如喬木型高大,葉片為中葉型,但同樣具有結實率低,抗逆性弱,熱別是抗寒性極差;芽頭粗大,芽葉中多酚類物質含量高。
以云貴高原為中心的西南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的適宜,使得這地區的茶樹長期以來保持較原始或半原始的系統發育特性與生態類型,存在著不少的近于原始或半原始的茶樹群落,基本為喬木或者小喬木樹型。
灌木型,沒有明顯的主干,樹形矮小,葉片也較小,茶多酚含量通常較低,但氨基酸含量相對高。這類型茶樹大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南北區域。
我國西南地區,主要是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的茶樹,同時有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茶樹混合存在。但就外形來看,我們通常所見的規模化栽培型茶園基本以“灌木形態”居多,即原本是喬木型的茶樹,但通過后天的人工干預,使茶樹人為“矮化”,于是顯現出類似灌木的特征。云南的許多茶園,茶樹看似整齊低矮,但如果完全去除人為因素的干預,隨著時間的發展,這類喬木型小茶樹是可以生長成為標準的喬木大茶樹的哦。
知道了灌木、喬木、小喬木的區別,你又是否分得清不同葉片大小的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呢?干貨太多容易消化不良,有關“葉種”的話題,下一期我們再來分辨!
(本篇內容根據上海文化出版社《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講》、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云南普洱茶》,以及部分網絡資料匯編而成,謹以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