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才上幼兒園,最近特別黏媽媽:媽媽做飯時,他待在廚房里;媽媽打電話時,他坐在媽媽的身邊;玩玩具時,總要叫著媽媽一起玩;媽媽上廁所,鐺鐺坐在小板凳上在門外等著;在外面玩,無論媽媽走到哪里,他都如影隨形一路緊跟,有時還不肯走,要媽媽抱……凡此種種, 鐺鐺成了媽媽名副其實的“小跟屁蟲”, 媽媽說鐺鐺簡直成了一個她避之不及的“小魔頭”。
孩子變得特別黏人,是很多孩子入園后都會有的一種表現。就像案例中的鐺鐺媽,對家長來說是一個考驗。但是,如果我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就會理解他為何有這樣的行為。如果孩子能像我們成人一樣交流,他一定會這樣說:
一整天都見不著媽媽,待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與一群陌生人相處,還要在那個地方吃飯睡覺,真是太可怕了!我想出去玩,老師不讓出去;我想玩那個布娃娃,被東東先拿走了,我只好等,等了很久也不給我;雖然媽媽今天接我回家了,可是,媽媽明天還要把我送去,媽媽真的保證每天都會接我回家嗎?……
經歷了這樣辛苦的一天,回到家,孩子最想做的無疑就是黏著媽媽,從媽媽這里獲得安慰,并將這種安慰轉換成一種積極的心理能量,當然,他也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確認,家長對他的愛并沒有因為上幼兒園這件事而改變。因此,入園后,孩子愛黏人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需求,這是他獲取心理能量,排解焦慮情緒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滿足他的這種需求,比以往更有耐心地陪伴他,他就會很滿足,并確信,雖然爸爸媽媽把他送到了一個陌生地方,但爸爸媽媽的愛并沒有變。
孩子在三四歲之前,與母親的依戀最為強烈,這種依戀感來自于強烈的安全感需要。 黏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適度依戀是孩子正常成長的表現,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開始。孩子的“依戀”只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他會成長為一個自信、獨立的人。父母不可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以任何粗暴、武斷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破?壞孩子對安全感的建構。
讓孩子獨立完成簡單的家務,孩子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驕傲,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和自主意識。同時,夸贊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這樣就可以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從而增強他“掌控”生活的信心,減少對媽媽的依戀。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以完成不同的家務,兩三歲的孩子,父母可以要求他自己吃飯、喝水,五六歲的孩子可以倒垃圾、掃掃地、自己刷牙洗臉等。
還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辦法來降低“黏度”。孩子很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日常生活中可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來轉移他們對依戀者的過分注意力。在文末推薦的故事中,“爺爺奶奶”用到的這些方法很值得借鑒,成功幫助古立古豆轉移注意力,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周末。
這周末,爸爸媽媽要去海邊度假,他們準備送古立、古豆去爺爺奶奶家。
古立興奮極了,說:“我要帶上我的遙控賽車。古豆,把你的泡泡水也帶上吧!”
到了爺爺奶奶家,爺爺帶古立、古豆進房間,多么舒適的小床啊!可是……爸爸媽媽不在身邊。
爺爺給古豆做了一個超大的吹泡泡器,還教古立怎么讓賽車最酷地繞過彎道。
“看,我吹出了一個最大的泡泡!”古豆跳著說。
哈哈,真好玩!
奶奶端出了香香的烤餅干,真好吃啊!可是…….不是媽媽做的。
古立問:“奶奶,爸爸媽媽現在在干什么呢?”
奶奶吹了吹口哨,一大群鴿子飛了過來,吃著他們手上的飼料。
“看,鴿子跳到了我的手上!”古豆興奮地說。
“我的頭上也有!”古立一動都不敢動。哈哈,真滑稽!
這兩天,古立、古豆可一點兒也沒閑著,他們在果園里摘橘子,在地里挖紅薯,在院子里烤魚……開心極了!
周末過得真快,爸爸媽媽來接古立、古豆了。古豆和爺爺奶奶親了又親,抱了又抱。
“看來你們這個周末過得不錯!”媽媽說。
“是啊,我太喜歡爺爺奶奶家了。”古豆說。
關注“億童父母學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