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樓老師
你的孩子孤獨嗎?
每次有家長問我,
我的孩子最近越來越厭學了,怎么辦?
我的孩子說他不想再上學了,怎么辦?
我的孩子成績越來越差了,怎么辦?
我會建議他們去問孩子一個問題——你在學校里,感覺孤獨嗎?
大概進入初中以后,孩子們對同齡人親密關系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他們會極度渴望同齡的朋友,而學校,是他們獲得友誼的主要的渠道。如果一個孩子對你說,他不愿意再去學校了,你應該先問他,他是否在學校里感覺孤獨。檢查一下他與同齡人建立關系是否出現了問題。
12至18歲這幾年,是一個人開始學著和非血緣關系的人建立穩定、親密關系的時期。這個時期如何度過,會影響到一個人未來人際關系的建立。
青少年的“孤獨感”
心理學家們發現,歸屬于一個團體以及擁有親密關系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
當需求被滿足到了,人們的生活、身體和心理就都會呈現一種健康的狀態,可以適應環境中更多的變換、挑戰和壓力。如果這些需求不能滿足,身體會分泌很多壓力激素,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都會被影響。
長期無法獲得歸屬感,或者缺乏社會支持,會給人帶來情緒上的不適和痛苦,這種感覺我們稱為“孤獨”。
孤獨會帶來一系列負面的情緒,比如悲傷,空虛,孤立,疏遠,所有這些感覺都會給人帶來心理壓力,影響一個人正常的生活和認知功能。
尤其在孩子到15-18歲這個年齡階段,他們的生活和身體開始出現一系列變化,他們的社會期待開始改變,承擔越來越多社會角色,也開始形成新的社會關系。這個階段的青少年,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開始學著和同齡人發展出更加穩定、親密的關系。
由于一系列的轉變接踵而至,青春期孩子的孤獨體驗會比較多,但他們可以通過參加活動、與朋友相處來排解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遺憾的是,并非所有孩子都知道怎樣排遣孤獨。有一些孩子,他們長期承受“孤獨”,卻無法通過參與同齡人的“活動”去排遣。這樣的孩子可能患上了一種被稱為“慢性孤獨感”(Chronic Loneliness)的心理疾病。
慢性孤獨感
一項由美國杜克大學和比利時魯汶大學合作的心理調查研究發現,在青春期有“慢性孤獨感”的孩子可能一生都無法擺脫這種孤獨感。因為,他們的認知和同齡人有著極大偏差。
患有慢性孤獨感的青少年,會用自我貶損的方式解讀同齡人的接納與排斥。
這項調查設計了一套心理量表來測試孩子對“接納”和“排斥”場景的解讀,比如:
學校外面開了一家新餐館。你的同學們都打算去試試,他們也叫上了你。(被接納的場景)
你打開自己朋友圈,發現很多同學都放了參加一個聚會的照片,但是你卻沒有被邀請。(被排斥的場景)
那些社交經歷一直積極正面的青少年會將被同學邀請一起吃飯歸因為內部因素,即他們受同學歡迎;沒有被同學邀請參加聚會歸因為外部因素,比如同學忘記了,同學以為他不想參加等等。
但有慢性孤獨感的孩子會認為被同伴邀請參加活動是由于外部原因促成,比如運氣好、碰巧等;被同伴排斥參加集體活動是由于自身因素,比如自己是一個討厭的人、自己很笨、太胖了等等。
正是因為這種解讀,這些孩子也會體驗到更多負面的情緒,比如悲傷、自卑、失望、憤怒、嫉妒、焦慮、沒有安全感等等。
即便他們想要讓自己融入一個群體,這些負面想法和感受也會阻止他們采取行動——因為他們已經認定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面對被排斥的場景,他們會更加自責,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這種自我認知會阻礙他們參與活動,阻礙他們結交更多的人——越多的人認識他,就意味著越多的人知道他是一個失敗者。
但是我們都知道,社交技能是通過參加社交活動獲得和提高,越少參加同齡人的活動,孩子們的社交技能越差。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會在公眾場合表現更怯懦、退縮、幼稚。這些表現又會更進一步削弱他們的自尊感。
最終,他們會從一個孤獨的青少年,變成一個孤獨的成年人。
如果讀完這篇文章后,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可能有這種問題,該怎么辦?
首先,你要知道,你的孩子很需要幫助,但是他可能羞于表達,或者無法表達。
最關鍵的辦法是,改變他的認知。讓他知道,如果他被同齡人邀請參與一個活動(哪怕一起吃飯,做運動),是因為他自身的原因;如果他沒有被邀請,是外部的因素,比如大家不知道他也想去。
社交技能可以通過學習和運用得以提高,如果你想提高的孩子的社交技能,鼓勵、引導孩子多參與同齡人活動,并且給他們一些關于社交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