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滿清歷史,若要投票選取誰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能臣,估計曾國藩一定能入選。曾國藩是晚清時重要的軍機大臣,也是當世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為清朝效力,擊敗了太平天國起義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政府,又因為他功成身退后,得以保留較高榮譽,而沒有遭到“鳥盡弓藏”的待遇,而將其逐漸推上歷史的高位。那么,太平天國真的是敗于曾國藩之手嗎?他越來越高的歷史地位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曾國藩自幼勤奮好學,飽讀詩書,在清朝為官時主張以德求官,修身律己,而且他老成的思想理念身為后世推崇,可以說曾國藩是清王朝得以存活的關鍵性因素之一。
為了能提升清軍的作戰能力,在曾國藩的提議下,清政府讓曾國藩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以培養更多的軍事人才,并且還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以提高海軍作戰能力。由他一手建立的湘軍經過他的訓練,最后成了拯救清王朝的大救星,維護了清王朝的統治權威。
但若是深究太平天國運動究竟是敗于誰手?那答案還真不那么簡單。其實縱觀曾國藩湘軍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他的勝率似乎沒有想象中那么出眾。在當時的情況下,盡管太平天國在與清王朝的抗衡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控制國家資源最大的力量的仍是清政府,無論是在兵力,還是軍事供給方面,它都比太平天國好很多,可即使是這樣,清政府開始還是節節敗退,這是為什么呢?這就不得不西方野心及西方宗教問題了。
當時的太平天國所主張的是拜上帝教,雖然與西方的天主教有所不同,但卻都是信奉上帝的,因此,太平天國很自然受到英國人的青睞,甚至給予了很多軍事援助,特別是英國的教會組織更是多有幫助。在英國人看來,支持太平天國勢力讓清朝內部自相殘殺,他們必然能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就這樣,當時的清政府一面與英法等外來列強周旋,一面又要控制國內的太平天國運動,所以,這給清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如果以這樣的形勢一直發展下去,怕是曾國藩再有能力也無法消滅太平天國。可事實發展并不是這樣,通過出賣大量國家利益,西方侵略者拿到了他們想要的利益,于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很快就結束了。
中西方簽訂協議后,滿清請西方協助其消滅太平天國,以盡快兌現其對西方列強的賠償,失去庇護的太平天國仿佛掉了羽毛的雄鷹,最終在湘軍、淮軍等地方新軍的打擊下,逐漸敗下陣來,另外英法聯軍對太平天國的趁火打劫,也令其在一些重要戰役中不能取勝。甚至有觀點認為,當時英法聯軍對消滅太平天國所起的作用極大,即使曾國藩沒有參與,僅憑列強們也能消滅太平天國,曾國藩只是在這種復雜的斗爭環境中,撿了個大便宜。但天平天國真正失敗的原因,其實多方面共同作用促成,除了曾國藩的打擊及西方的介入外,其自身內訌及腐化墮落才是其最終滅亡的最根本原因。
既然如此,為什么歷史給予曾國藩的評價越來越高呢?這恐怕與修史的人的民族立場有關。要知道每個人看待歷史的角度是不一樣的,中國的歷史自然會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去記載,關于打敗太平天國的功勞,也自然不會全都記到侵略者的頭上,當然外族人(女真人)也不該獲得這樣的榮譽,所以曾國藩就成了歷史的最大受益者。
從當時歷史條件來看,大力發揚儒家文化的曾國藩普遍受到世人尊敬,再加上他的湘軍也確實在戰場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更重要的一點是,他還是真正的漢族后代,所以把他載入史冊承接華夏英雄的歷史就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