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要教會別人發掘自己的力量,使用自己的的力量。所以教育本來就是在培養人的能力。
孩子,自身有很大的不可思議力量,你沒有讓他用到,是你的打開方式不正確唄。
現代人以為現在的教育,是比古人進步的。反而,現代人對這個詞,言之有物,真正要行卻無合適的方法。所提的方法,適合這個人,卻又不適合那個人。我對它的概括:言之有物,行之則無。
古人不但提到了,還有指導的方法。只是名詞不同。內在的都一樣。文章暫時不說,先說說社會的一些現象。
你看一些孩子,讀書成績差的,一些成績中等的,下降就很容易,上升卻很難。是本性愚能力低嗎?
你拿把手機,放臺電腦給他,他自己玩個以前沒接觸過的游戲,一下子就學會,三二天就精通了。這點,你都沒有他行。
這樣的孩子,我見得多了。
明明自己的孩子,是有能力學習陌生事物的,也能學會學好陌生事物的。他本身就自有能力。卻在正道的不行,偏邪的一近就會。為什么?為什么?
講個故事。
清朝封疆大吏曾國藩,少年時期,記憶力差,理解能力也差。曾有一晚,老師布置背誦一段經典,曾國藩夜讀求背。恰好當晚,家中來了個梁上君子。梁上君子藏好身,想等曾國藩睡后,好下手盜些財物,誰知曾國藩背到夜二三點鐘(丑末寅初,天亮寅時段),還未能背誦。但梁上君子聽了幾遍就聽會背了。
后來梁上君子看天都要亮了,偷了財物,在路上也走不了。出來罵句:笨蛋。把曾國藩要背的文章一字不漏的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但結局是聰明善記的梁上君子,最終還是梁上君子。笨訥健忘的曾國藩成了一代大儒,國之棟梁。
從二項描述的,我們看到一些反差,讀書比較笨的玩游戲卻聰明得要命。對書一聽就能背的卻沒有笨訥健忘的成就大。作為家長,要培養子女,不深思其中內在原因嗎?
用儒家學說是能說明原因的。可惜現在的人,自高自大。有看點儒家學說的,也很多是來看儒家學說有沒有缺點,找到有一點不合現在社會應用的,就進行批判。好象打倒了圣賢,自己就比圣賢更賢明了。可憐屏蔽自己智慧卻不知道。
借《大學》講講,講得好的,是先賢至圣講的。我只是負責翻譯。講得不好,是我學識淺,德行低,無關先賢至圣,請大家不要貶低先賢至圣。
以上二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實都是在于其心不正。
《大學》正心篇中有話“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就是心亡失,亡心是忘。孩子學愚而戲優,盜賊聰明而無學識成就。都是心不在學。心不在學,學識上就忘了失了沒有了。曾國藩雖然天資無盜賊優秀,但正心在學,你看,一篇文章不會背,就徹夜持誦,廢寢學文。積少成多,量變就會質變。取得成就是很正常的。
“心不在焉”。亡心是忘。亡心是部分性選擇的,你托朋友辦事,對方未注重你,他事一忙就忘了,但你拿人民幣給他,他是不會忘記這是錢的。正如孩子不注重學習,心不在焉,就忘失了。怎么樣學都不會。游戲他還是比較注重的,一到手,一個鐘頭肯定就會了。
《大學》中說的,“身有所忿懥(憤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孩子求學愚而游戲優,正是“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我們現在的社會,聲色娛樂豐富,最易引人人心不正。《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這也是和《大學》一樣講“心不得其正”原因的。相同又各有微妙之處。
我們來看正面思想的書香世家,為什么歷世多出讀書人?難道是天命?
書香世家,其治家人秉承讀書理念,生活方式都是和讀書有相關牽連的。孩子心引導的去向,就是讀書。多出讀書人,也就并不奇怪了。
反觀我們自己。在家是打開電視電腦,帶孩子出去到的地方,不是公園就是游樂場。這些,要把孩子心引到哪里去了?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聲色娛樂豐富,易引人人心不正。
孩子本來有自有的能力,由于我們不懂得事物對他的影響,使得他其心不正,能力就發散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就是打開的方式不正確了。
正心就是在正確的發掘孩子的學習能力,不使孩子的能力用到偏的方面去。
從而也是培養了孩子的能力。
讓孩子正心在學業上,極其重要。聰明笨拙只是另外的影響因素。若在求學上其心不正,必定學無所成。
《大學》中講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人從內修到外治的過程,發越。是人生學習知道到應用的過程。縱觀天下人,由受教到應用,不能脫離這“道”。
《大學》講:“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講述“正心”建立在什么基礎上。
古人也講述“心不得其正”的原因(忿懥,恐懼,好樂,憂患),是在指導我們知道原因,才能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我們要結合現代人的生活,通過使孩子格物致知,才能誠意正心。同時要引導孩子避免心“則不得其正”。
如何引導孩子正心在學習上。儒學家風以后有空會繼續再講。若是講得不好,是我學識淺,德行薄。請大家多多原諒。
儒學家風,愿與你一起共同學習。
儒學家風,感恩你的閱讀。